文章 (自選藝評)

最精采的「演出」不在舞臺之上《i-Deal School》引發劇場眾生相

陳瑋鑫

2000 / 08 / 28

酸甜苦辣 仍待烹調

佛琳

2000 / 09 / 07

回憶便是愛——《拾香紀》觀後感

佛琳

2000 / 10 / 30

《拾香紀》— 從小說到舞臺劇

陳瑋鑫

2000 / 11 / 27

情迷意亂.煙雨紅船

佛琳

2001 / 02 / 02

管窺京劇《神鵰》的優勢與限制——兼談「鄂京」幾齣折子戲

塵紓

2001 / 04 / 17

實驗劇場中的香港圖像

梁偉詩

2001 / 06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演出專業

傅瑰琦

2001 / 09 / 11

姚珏音樂修養值得欣賞

傅瑰琦

2001 / 10 / 16

艾德敦.夏里奧.捷克愛樂

傅瑰琦

2001 / 12 / 04

萊比錫樂團熾熱的貝多芬

傅瑰琦

2002 / 04 / 24

沙涵奏《梁祝》催人淚下

傅瑰琦

2002 / 07 / 17

和你在一起牽動人心

傅瑰琦

2003 / 04 / 26

由未有程式至程式新用——從南戲談到《李爾在此》

塵紓

2003 / 06 / 11

《張愛玲,請留言》;張愛玲與摩登女性的對照記

梁偉詩

2003 / 06 / 20

戀物如此遙遠,政治如此接近

聞一浩

2003 / 08 / 21

重演「大龍鳳」戲寶——向麥炳榮、鳳凰女致敬

塵紓

2004 / 01 / 27

繽紛音樂之旅——舞台上的《幾米地下鐵》

陳瑋鑫

2004 / 01 / 31

身體迷思

聞一浩

2004 / 03 / 03

小劇場內解構童話傳說《(魚)夫王'N不(手)女》

陳瑋鑫

2004 / 04 / 08

《麥兜菠蘿油王子》:小眼睛看大世界

皮亞

2004 / 06 / 20

六道菜色,六段真情,話劇團演員親製《私房菜》

陳瑋鑫

2004 / 06 / 30

主流音樂劇文化及審美觀的顛覆——從沈從文小說到音樂劇劇本的《邊城》

周凡夫

2004 / 07 / 13

男性依附女性 音樂依附戲劇——評《2月14》的戲劇與音樂

周凡夫

2005 / 02

展現丑中之美 向王傳淞致敬 崑丑名家來港匯演

塵紓

2005 / 06 / 02

All About Is Timing

格子

2006 / 09

找不着對象從策展角度看《大師對象》展覽

何慶基

2006 / 10 / 04

梨園戲展現唐宋遺韻

塵紓

2006 / 12 / 22

《華嚴經》與後進念犬儒

鄧正健

2007 / 07 / 07

不可抵抗的命運重擊 Mahler's The Tragic Sixth

朱振威

2007 / 11 / 07

為傳統京劇增添現代和本土色彩——《快雪時晴》的觀後感

周凡夫

2007 / 12

音樂創作完整版圖的完善確立——香港30年正統音樂創作大事記

周凡夫

2007 / 12

One Man's Soul 男與女

張秉權

2008 / 01

性格分裂的第三代女性:時扎根、時流動

俞若玫

2008 / 02 / 13

「看懂」還是「沒看懂」——香港劇場的兩道風景

梁偉詩

2008 / 05

從演藝場館看表演藝術在這三十年的轉變

周凡夫

2008 / 06 / 18

無言語劇場的戲劇語言與文化話語——說「法國五月」《女僕》

盧偉力

2008 / 07

揚劇——江蘇戲曲明珠匯花鼓集香火採清曲

塵紓

2008 / 08 / 27

今人心思 古人心境 — 劉學成的「乞泉齋內的水動山靈」展覽

梁展峯

2008 / 09 / 06

舊套路 新思維  一同尋索《梁紅玉》

塵紓

2008 / 11 / 09

死亡的舞蹈儀典:黎海寧的《永無休止》

洛楓

2009 / 01

牛下開飯,拒絕懷舊——尋找動態的歷史紋理

俞若玫

2009 / 03 / 08

失落在多元議題色板上的《奧利安娜》

盧偉力

2009 / 04

緩慢就是美

格子

2009 / 04 / 30

怎堪月白消磨 談香港的業餘粵劇團

張文珊

2009 / 10

人間往事——卷軸風景線

肥力

2010 / 02 / 07

芭蕾.懷舊:伍宇烈的後現代風情

洛楓

2010 / 03

香港文學和城市書寫的《Footnotes》

譚以諾

2010 / 03

紙皮力量:野人生存美學

俞若玫

2010 / 04 / 18

紙皮、工廠與紅白藍——城市景觀的兩極化

梁寶山

2010 / 06

閱讀書展 閱讀香港

俞若玫

2010 / 07 / 20

旗袍變了,女人呢?

俞若玫

2010 / 07 / 25

一夜還原千年

張敏慧

2010 / 08 / 03

《魔鬼契約》——話劇式電視劇風格演繹塞入劇場

肥力

2010 / 09 / 01

一個人在途上——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梁偉詩

2010 / 09 / 12

讀劇作為方法——「讀劇沙龍」觀後

鄧正健

2010 / 10 / 11

生態批評與「再棲居」︰以吳煦斌的〈石〉、〈山〉、〈獵人〉為例

譚以諾

2010 / 11

感知的退化 盛世的投射——人潮中的清明上河圖

梁寶山

2010 / 11 / 24

《酒徒》:窮風流總是逍遙快活

皮亞

2010 / 11 / 28

新編京劇《金鎖記》不姓「京」

塵紓

2010 / 12 / 25

雍容的回望——評《舞台姐妹》

張秉權

2011 / 01

因孤獨而消費的個體:葉愛蓮小說中的苦悶與狂喜

譚以諾

2011 / 01

別說我購物狂——前進進《Hamlet b.》

梁偉詩

2011 / 01 / 19

華人舞者的文化行李箱——國際舞蹈研討會述評

洛楓

2011 / 02

在藝術與政治的楚河漢界之間——周俊輝落選雖敗猶榮

梁寶山

2011 / 03

從環境劇場轉為城市藝穗

肥力

2011 / 03 / 10

尋找未來的編舞家 淺談本地舞蹈界的培育生態

聞一浩

2011 / 04 / 08

他們才是風景——筆可能文學營後記

俞若玫

2011 / 05 / 09

棄智得樂的《天才耗夢》

張秉權

2011 / 07

「展覽是羅生門?」之後的自述(多於自省)

梁展峯

2011 / 07

瑕不掩瑜 戲曲節頗為成功

塵紓

2011 / 08 / 09

小提琴新星三浦文彰香港首演

傅瑰琦

2011 / 09 / 21

全身起舞 淋漓盡致

聞一浩

2011 / 09 / 23

反轉性別樂園:楊春江的對影獨舞

洛楓

2011 / 10

當「舞蹈」化成「錄像」:翩娜.包殊與大野一雄的永恆定格

洛楓

2011 / 10

菲林,就是電影

張偉雄

2011 / 11

無垢舞蹈劇場《觀》——靈魂的速度

肥力

2011 / 11 / 18

拋磚引玉的《賈寶玉》

梁偉詩

2011 / 12 / 02

迎接「西九大戲棚」

張敏慧

2012 / 01 / 31

《中國舞蹈向前看》:好不好實驗,還是如何把實驗做好?

俞若玫

2012 / 04

我住7樓A!——潘惠森作品《示範單位》

梁偉詩

2012 / 04 / 13

國際藝術展覽隨筆:紐約新美術館三年展

梁展峯

2012 / 05

《手塚》——附帶放射性的人文關懷

肥力

2012 / 05

「那些年」香港中樂的美好回憶: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

楊偉傑

2012 / 05 / 12

重生兼福到——賀油麻地戲院八十二大壽

張敏慧

2012 / 06 / 26

回歸十五年香港音樂創作環境的變化與面貌(上)

周凡夫

2012 / 08

回歸十五年香港音樂創作環境的變化與面貌(下)

周凡夫

2012 / 08

以身體技藝行銷香港——《打轉教室》的軟實力迷思

鄧正健

2012 / 09 / 23

舞蹈與書法︰楊雲濤的《蘭亭.祭姪》

洛楓

2012 / 10

凡事都是虛空:《空/幻II》

鄭政恆

2012 / 11 / 06

跨界與混雜:《玉鳥飛》

鄭政恆

2012 / 11 / 12

舞蹈與形體:《舞.雷雨》的視覺風華

洛楓

2012 / 12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Directors in 49th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Ernest Chan Chi Wa

2012 / 12

《舞.雷雨》——形式主義下的幾層平面

肥力

2012 / 12

《一代宗師》:意識流的功夫世界

皮亞

2013 / 01 / 13

Xiqu vs Chinese Opera

周凡夫

2013 / 02 / 21

包紮歷史,以其臍帶

盧偉力

2013 / 02 / 28

麥兜系列電影中的香港

譚以諾

2013 / 03

擔演劇目不多表演手段欠豐 京劇老旦行當發展受限制

塵紓

2013 / 03 / 30

冷酷異境:洛伊.安德森的《二樓傳來的歌聲》

譚以諾

2013 / 04

《屈獄情》:不要讓更多罪名埋沒愛

夢飛

2013 / 04 / 06

The Victim of a Cruel Breath

Wendy Wo

2013 / 05 / 20

《螢火》釋放智障者的靈魂

何俊輝

2013 / 06

環境舞蹈的浮世繪:《牆44》之「關於消失」

洛楓

2013 / 06

謎團無答案 解讀有方向——評說重臨亞洲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周凡夫

2013 / 06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關於選擇——唯美後的掙扎,獸性、人性、神性的交戰

蘇苑姍

2013 / 07 / 01

《戰宛城》有得演有得看

張敏慧

2013 / 07 / 30

《我愛我家—城鄉生活藝術展》爭議

查映嵐

2013 / 08 / 01

Tizzy Bac《易碎物》新專輯巡演香港站:在宇宙的迷宮中尋找方向

蘇苑姍

2013 / 09 / 01

國族.本土.市場:貌合神離的香港藝術

梁寶山

2013 / 09

Gai Fong, where is the Gallery?

Wendy Wo

2013 / 09 / 03

Yan can cook so can I - 香港人對藝術的看法

林龍傑

2013 / 09 / 14

如果我可成為另一個人——前進進《金龍》的形式本土化

鄧正健

2013 / 09 / 27

《耳搖搖》︰始自語言,及至身體,以想像自由(之不可能)

譚以諾

2013 / 10 / 21

Mindscape: from Paintings to Mind-reading

Wendy Wo

2013 / 11

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

譚以諾

2013 / 11

艾神的新衣——香港藝術家群星拱照

梁寶山

2013 / 11 / 17

《教授》包含各種論據的多元社會

何俊輝

2013 / 12

不拘一格釋放生命——談《狂舞派》的舞蹈觀

盧偉力

2013 / 12

驚奇一二三!——榮念曾與《大夢》《無邊》《坐井》

梁偉詩

2013 / 12 / 20

獻給辛波絲卡有詩有音樂有舞蹈 顛覆哈姆雷特多元多角度多層次

周凡夫

2013 / 12 / 26

《金雞SSS》:露出了狐狸尾巴

皮亞

2014 / 02 / 02

2013古典音樂界的個人回顧

鄭政恆

2014 / 02 / 05

如何為香港表演藝術寫史

梁偉詩

2014 / 02 / 11

黃修平的魔術

陳志華

2014 / 03

《怪物》——正邪對決之間的典型弱勢

肥力

2014 / 03

《毒戰》:對當下時局的敏銳洞察

陳志華

2014 / 03 / 10

被「帶走」的哈丁

楊偉傑

2014 / 03 / 12

粵劇曲藝又多個可能

張敏慧

2014 / 03 / 25

梁美萍《香港製造》的多重分身術

胡敏儀

2014 / 04

And you are now a star and I'm still no one——筆記沿途的女性藝術家

梁寶山

2014 / 04 / 08

在「麵包工廠」發酵暮年夢與想

李慧君

2014 / 04 / 24

銀髮創意,生命的回應

俞若玫

2014 / 04

CUNTon繁勝話

譚以諾

2014 / 05

點評《浮士德》

劉志剛

2014 / 05 / 15

後巷裡的《流浪者之歌》

李慧君

2014 / 05 / 26

女媧煉石的舞姿:舞評寫作的理論與實踐(自序)

洛楓

2014 / 05 / 27

In/visible 現

Wendy Wo

2014 / 08

相見不相識——《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的後殖民情狀

梁寶山

2014 / 08

磨刀霍霍迎新去

張敏慧

2014 / 08 / 05

如何「新體」、怎樣「身睇」:藝術創作、理論與教育的反思

洛楓

2014 / 09

感覺良好還是猶猶疑疑?——《後殖民食神之歌》的九七幽靈

鄧正健

2014 / 10 / 21

搖滾的政治.混搭的舞動:《怒滾狂舞》的得與失

洛楓

2014 / 11

黃雨傘下談表演藝術與運動

肥力

2014 / 11

把舞台還給市民——藝術 X 社運的範式轉移

梁寶山

2014 / 11

《後殖民食神之歌》彰顯回歸前後香港社會的變化

何俊輝

2014 / 11 / 11

回歸純淨的身體美學:陶身體劇場的意念和實踐

洛楓

2014 / 12

從高行健的電影詩《美的葬禮》到詩的電影

吳美筠

2014 / 12

台港澳的環境劇場,從「超親密小戲節」說起

肥力

2014 / 12

台北:「超親密小戲節」——超越親密的觀演關係

肥力

2014 / 12

郎朗的常態 港樂的驚喜

楊偉傑

2014 / 12 / 31

《末路車神》:貪財是萬惡之根

鄭政恆

2015 / 01 / 02

2014古典音樂界的個人回顧

鄭政恆

2015 / 01 / 02

美術館裡的幽靈——談台北藝術雙年展《劇烈加速度》

查映嵐

2015 / 01 / 22

「社區舞蹈」的民間風景:「i-Dance舞蹈節2014」

洛楓

2015 / 02

夢想的追覓跨過時間蔓延的線:《男生.男再生》

洛楓

2015 / 02

香港戲曲二零一三的基本觀察(上)

張文珊

2015 / 03

香港戲曲二零一三的基本觀察(下)

張文珊

2015 / 03

《小津風景》即演即拍即放映

何俊輝

2015 / 03 / 07

民主的十五道詭計:香港藝術節《打擂台》

鄧正健

2015 / 03 / 09

新星掛帥出征

張敏慧

2015 / 03 / 17

The Imitation Game (of Sound)

Wendy Wo

2015 / 03 / 25

香港人的大同

洪思行

2015 / 04 / 09

音樂家周藍萍

朱振威

2015 / 04 / 11

唱出康有為大同滄桑

楊偉傑

2015 / 04 / 12

老匠慢熱

楊偉傑

2015 / 04 / 15

跨越黑與光——評《如是,有了光》

查映嵐

2015 / 04 / 15

台港跨界演出上海老歌

楊偉傑

2015 / 04 / 26

樓空而人不去:《樓城2015立夏版》的美學簡化

鄧正健

2015 / 05 / 13

準備迎接新浪——看「獨立鮮浪I」的四部短片

譚以諾

2015 / 05 / 22

詩意盎然的嘻哈舞匯

陳瑋鑫

2015 / 05 / 27

音樂會之望聞問切:中樂團 X 一舖清唱

Wendy Wo

2015 / 05 / 27

《醜男子》:他人之顏

鄭政恆

2015 / 05 / 30

《星空下的舊情人》:打開天窗說亮話

陳志華

2015 / 06

超越情欲的話劇,上流與偽中產的批判

肥力

2015 / 06

革命尚未成功,惡女仍須努力——施舜翔《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

譚以諾

2015 / 06 / 13

大時代大報復

張敏慧

2015 / 06 / 23

《ALONE》對自身處境的叩問

邵善怡

2015 / 06 / 24

列車一直向前行——回頭看台灣新電影浪潮

陳志華

2015 / 07

《維港乾了》為樓市股票癲狂

何俊輝

2015 / 07 / 24

《Extremalism》/《未來的想像》

肥力

2015 / 08

城市觀光與內部旅遊——評《好奇匣.香港之作客家鄉》

查映嵐

2015 / 08

抄襲藝術是罪過嗎?

林龍傑

2015 / 08 / 16

在抗命時代的意識下潛行——歪看《少年一心的煩惱》

鄧正健

2015 / 08 / 19

踩界的意義

俞若玫

2015 / 08 / 28

雙重標準的投訴等如新一代藝術?

林龍傑

2015 / 08 / 29

互聯性的再復興——略讀香港生態書寫

譚以諾

2015 / 09

《讀劇馬拉松》——讀劇,是一個選擇

肥力

2015 / 09

圖畫想要什麼?——香港雨傘運動期間的圖像之戰

梁寶山

2015 / 09

且看她推、抹、抖

張敏慧

2015 / 09 / 22

以「結婚」為枷鎖的《結婚》

邵善怡

2015 / 10 / 06

尋夢?——評《康橋的告別式》的劇場安排

邵善怡

2015 / 10 / 08

不願意做藝術家的藝術家們

林龍傑

2015 / 10 / 10

《華麗上班族》:港式唱歌片的尷尬

皮亞

2015 / 10 / 18

第N次看《帝女花》

張敏慧

2015 / 10 / 27

政治藝術,經得起時間考驗嗎?

林龍傑

2015 / 11 / 01

洪思行評《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堅持自我風格的鋼琴家

洪思行

2015 / 11

讓觀眾自由詮釋的《今日城》

何俊輝

2015 / 11

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

鄧正健

2015 / 11 / 20

從解構到破壞到漫罵:我看艾未未倫敦展

林龍傑

2015 / 11 / 21

Antony Gormley 之更上一層樓?

查映嵐

2015 / 11 / 28

不在尋常百姓家——談宋冬的新作與舊作

查映嵐

2015 / 12

衣車、膠卷與人造花——梁志和的物在言外

梁寶山

2015 / 12

雲腳.落地掃.池上——「優人」是如何煉成的?

張秉權

2015 / 12 / 06

無邪是感性的本質——《裸「言泳」無邪》觀後

吳美筠

2015 / 12 / 08

《石頭與金子》演繹小人物辛酸

何俊輝

2015 / 12 / 14

戲劇班內的成長故事——《緣移戲劇班》

邵善怡

2015 / 12 / 28

敘事的交纏,戲劇對後現代情境的療癒

凌志豪

2015 / 12 / 28

Wayne McGregor(上):身腦並用

聞一浩

2015 / 12 / 30

Wayne McGregor(下):求新求變

聞一浩

2016 / 01 / 07

當代藝術,更普及還是更小眾?

林龍傑

2016 / 01 / 09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洪思行

2016 / 01 / 20

《午睡》的困局與出路

邵善怡

2016 / 01 / 27

新年睇《十年》,過真香港新年

皮亞

2016 / 02 / 07

Tony Oursler - PriV%te

Alan Chan

2016 / 03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一起建造——關於《空間叄號(一):西灣冬令營》

查映嵐

2016 / 03 / 07

女性平權 嘹亮吶喊

江藍

2016 / 03 / 10

《人的安魂曲》之創意實踐

洪思行

2016 / 03 / 12

資本泡沫化的當代藝術

林龍傑

2016 / 03 / 26

《樹大招風》:賊王這回事很香港

皮亞

2016 / 04 / 03

隨記——楊嘉輝、鄧國騫、關尚智

Wendy Wo

2016 / 04 / 12

鄧樹榮《馬克白》的東方劇場特色與創作方法

梁偉詩

2016 / 04 / 23

Troika「兩極.共融」

陳建濃

2016 / 05

未竟之緒 - 翰美娜與關尚智

陳建濃

2016 / 05

從《十年》到《老笠》:香港電影本土意識

皮亞

2016 / 05 / 01

藝術有社會作用嗎?

林龍傑

2016 / 05 / 02

新進編舞的試練場

聞一浩

2016 / 05 / 07

還原實感的《未成年少女的駕駛課程》

邵善怡

2016 / 05 / 20

瞻前顧後:港樂和小交

鄭政恆

2016 / 05 / 25

誰害怕曖昧的藝術?

陳建濃

2016 / 06

楊偉傑評「南北大師薈經典」音樂會

楊偉傑

2016 / 06

陳麗珠與《4.48》

盧偉力

2016 / 06 / 13

《誰家老婆上錯床》鬧劇唔只靠誇張演技

邵善怡

2016 / 06 / 14

視覺美感與合情合理

張敏慧

2016 / 06 / 14

舉重若輕的南非音樂劇場《馬克白》

梁偉詩

2016 / 06 / 18

Mutti:TVB式政治戲仿show

李慧君

2016 / 06 / 21

《再見潘朵拉》——神話改編的困難

邵善怡

2016 / 07

Orchestrations:楊嘉輝個展

陳建濃

2016 / 07

Shikijo - eroticism in Japanese photography

Alan Chan

2016 / 07

世變 - That Has Been, And Maybe Again

Alan Chan

2016 / 07

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

吳美筠

2016 / 07

美滿的壓軸音樂會

劉志剛

2016 / 07

評兩場「冷熟配」音樂會

劉志剛

2016 / 07

《賞味期限》玩味時間

聞一浩

2016 / 07 / 02

《好鬼衰要.18禁》——舞台上的少女革命

李慧君

2016 / 07 / 26

花臉要撐

張敏慧

2016 / 07 / 26

差不多《在此》

Wendy Wo

2016 / 07 / 30

紅樓夢三闋 Go!

朱琼愛

2016 / 07 / 30

新與舊集於一身的鋼琴家

洪思行

2016 / 08

《哈姆萊特機器》——反詩化的直述

肥力

2016 / 08

封箱開箱 華麗再遇——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畫2016

梁偉詩

2016 / 08 / 13

《殘穢》:冤魂物業

鄭政恆

2016 / 08 / 15

Lam Tung Pang - Planting Time

Alan Chan

2016 / 09

Gabriel Orozco - Suisai Tokyo Strokes

Alan Chan

2016 / 09

周育正個展:《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二》

陳建濃

2016 / 09

《點五步》:新時代新港片的鬥志與出路

皮亞

2016 / 09 / 04

《發光的害蟲》剝掉暴力的花生

李慧君

2016 / 09 / 19

《鬼怪屋》:少女奇想拍成難以歸類的奇片

陳志華

2016 / 10

《紅樓.夢三闋》以實驗作基石

聞一浩

2016 / 10

《一念無明》:香港病了,香港人瘋了

皮亞

2016 / 10 / 16

Cult 片:仍未能清楚定義的電影類型?

譚以諾

2016 / 10 / 26

《孔子63》顛覆孔子傳統形象

何俊輝

2016 / 10 / 27

《心林》裏越過藩籬的身體意象

李慧君

2016 / 10 / 31

由個人到城市的無明——《一念無明》

陳志華

2016 / 11

從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及其他,環境劇場生態再觀察

肥力

2016 / 11

《一零》:二元的對峙

鄭政恆

2016 / 11 / 02

《竹林深處強姦》電視台變成法庭的荒謬亂局

何俊輝

2016 / 11 / 23

楊偉傑評新加坡華樂團「娘惹之旅」音樂會

楊偉傑

2016 / 12

自己香港自己拍

陳志華

2016 / 12

打開活空間——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

俞若玫

2016 / 12 / 06

值得更上層樓的《中間人》

李慧君

2016 / 12 / 07

天台上的古希臘悲劇——鄧樹榮《安提戈涅》維港版

梁偉詩

2016 / 12 / 17

添布頓異想世界

梁展峯

2016 / 12 / 21

老房子的回返:從瀨戶內空屋再生看場域特定性

查映嵐

2017 / 01

香江粵調音樂會反思

楊偉傑

2017 / 01 / 15

我們憑甚麼敲醒一代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與花孩

吳美筠

2017 / 01 / 16

《慾望號雞批》以雞喻人的政治寓言劇

何俊輝

2017 / 01 / 19

千軍萬馬,緊守微存——烏鎮戲劇節演出隨筆

俞若玫

2017 / 01 / 21

WE Dance:有沒有驚動自由?

俞若玫

2017 / 01 / 25

葉子楣——巨胸的表徵下

譚以諾

2017 / 02

玩世何必恭:《爸不得你快樂》

李慧君

2017 / 02 / 27

離不開卻也進不去的《城堡》

李慧君

2017 / 03

後空間抗爭電影與後雨傘電影——2010年後香港電影影像的一點觀察

譚以諾

2017 / 03

亭子與死穴——關於「曾建華:無」的聯想

梁寶山

2017 / 03

《回歸》冰冷之家困獸鬥

何俊輝

2017 / 03 / 10

以西方藝術的角度欣賞新崑《春江花月夜》

傅瑰琦

2017 / 03 / 10

在當代中繼續傳統——《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

聞一浩

2017 / 03 / 11

《五個女人》:一台暴烈與溫柔

李慧君

2017 / 03 / 22

在大自然中觀照《愛與死的證言》

李慧君

2017 / 03 / 30

《坐坐茶室》:議題主導情慾真人 show

李慧君

2017 / 03 / 30

好戲要多磨

張敏慧

2017 / 04

《麗南小姐》演活母女角力

何俊輝

2017 / 04 / 04

《好人不義》黑白難分

何俊輝

2017 / 04 / 07

來一節舞蹈示範:《夜》裡的種族與性別

李慧君

2017 / 04

我們在地表浮沙上——進劇場《伊底帕斯 The Oedipus Project》

梁偉詩

2017 / 04 / 29

台灣國際藝術節:不一樣的東歐版《哈姆雷特》

張秉權

2017 / 04 / 30

《#hashtag——時代吶喊》帶出香港社會的各種矛盾

何俊輝

2017 / 05 / 12

威尼斯雙年展與文化身份

李海燕

2017 / 05 / 29

楊偉傑評澳門藝術節《鏡海魂》

楊偉傑

2017 / 06

香港管弦樂團《貝多芬「帝皇」協奏曲》

劉志剛

2017 / 06

幕後工作者何其重要

張敏慧

2017 / 06

當我們談論後九七香港電影,我們談論的是甚麼:身份政治、主理論理與資本—國家—民族

譚以諾

2017 / 07

重構「廣東快車」:M+藏品展

梁展峯

2017 / 07

《明月幾時有》:香港淪陷,要善待文人

皮亞

2017 / 07 / 09

一道緩慢風景:談曾倩瑜個展〈無意駐足〉

查映嵐

2017 / 07 / 26

嘔吐大衛連治:略論連治繪畫作品

查映嵐

2017 / 08

青春版《偉大》交響曲與卡普森含蓄的哀傷

傅瑰琦

2017 / 08 / 04

《埋藏的秘密》家庭衝突困擾不絕

何俊輝

2017 / 08 / 16

旺仔在烈陽下歡笑

查映嵐

2017 / 09

「類音樂劇」湧現背後的劇場消費——2006年香港劇壇回顧的一塊版塊

周凡夫

2017 / 09

有你有我——列桃與吳美樂的青春玩味

傅瑰琦

2017 / 09 / 08

在數位時代生而為人:談明斯特雕塑展2017

查映嵐

2017 / 09 / 29

如果在受傷之後,我們試著挖掘一個破洞:談白雙全新展

查映嵐

2017 / 10

黑盒《霸王別姬》

張敏慧

2017 / 10 / 10

工廈強拍比不懂用八達通更離地

李海燕

2017 / 10 / 23

蘇崑的新版《白羅衫》

傅瑰琦

2017 / 10 / 31

評香港歌劇院的Double Bill

劉志剛

2017 / 11 / 06

都是愛的代價——《相愛相親》

陳志華

2017 / 12

所有照片都顯示死者的回歸

查映嵐

2017 / 12

香港舞蹈書寫誌考——綜觀三十年的耕耘與收成

李海燕

2017 / 12

第54屆金馬獎評審後記

陳志華

2017 / 12 / 07

如果人生有「playback」——仲夏夜之夢 2.0

傅瑰琦

2017 / 12 / 15

甜蜜.隨心.自然——鄭京和的法式詩意

傅瑰琦

2017 / 12 / 27

《大禹之後》的和善場域特定性

查映嵐

2018 / 01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之「ChatBox 論壇」

李海燕

2018 / 01

繞樑假聲之美:記參齊茲與香港城市室樂團

傅瑰琦

2018 / 01 / 22

《李治與武媚》劇本導賞

張文珊

2018 / 01 / 23

同一套節目,兩種口味!

傅瑰琦

2018 / 02 / 05

《中英街1號》:黑白凝視黨性與良知

皮亞

2018 / 04 / 22

再談《中英街1號》:旁觀者的距離

皮亞

2018 / 05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