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塵紓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由七月至九月推出「中國地方戲曲選」,按月依次上演安徽的徽劇、江蘇的揚劇以及浙江的紹劇。如果按照劇種年齡來說,徽、紹兩劇屬於老大哥,而揚劇只是個小弟弟。今次地方戲曲系列,揚劇排在八月演出,演期剛巧處於兩位老大哥中間。
由兩個核心元素組成
揚劇這個名稱是一九五〇年才定的。之前,江蘇人慣稱之為「維揚戲」、「維揚文戲」或「揚州戲」。維揚戲(或稱揚州戲)作為一個地方劇種,是由兩個核心的地方藝術元素組成,其一是流行於揚州的「花鼓戲」;其二是廣傳於江蘇北部的「香火戲」。
「花鼓戲」的所謂花鼓,是一種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根據考證,揚州的花鼓源自安徽鳳陽的花鼓。明朝正德及嘉靖年間,鳳陽花鼓流入江蘇鎮江與揚州一帶。清朝乾隆年間,江蘇士人李斗在他的《揚州畫舫錄》亦曾提及揚州花鼓一事。簡單來說,花鼓是一種逢年過節皆有的民間歌舞匯演,以最簡單的化妝服飾,首先由打小鑼的領導,一邊走過街頭巷尾,一邊唱着大家熟悉的歌詞;繼而是一丑一旦對唱對舞(時稱為「踩雙」);最後演一些充滿鄉土氣息的小戲,而這就是花鼓戲的濫觴。
離開本省勇闖杭滬
據悉,花鼓戲藝人在一九一九年首次聯袂越省公演,第一個到達的城市是杭州。由於當地反應不俗,甚至受到京劇界的注目,翌年一班藝人勇闖上海灘,在大世界舞台演出,頗引起哄動。為了市場需求,藝人連忙把原屬說唱藝術的維揚小曲的一些唱本及曲牌移植至花鼓戲。這亦是花鼓戲稱為維揚文戲的主因。此外,由於花鼓戲的唱腔是以絲弦伴奏,沒有鑼鼓,時人稱之為「小開口」。
既然有「小開口」,當必也有「大開口」,而「大開口」就是揚劇另一核心元素「香火戲」的別稱。香火戲流行於安徽與江蘇交壤一帶。顧名思義,香火戲見於祭祀酬神,驅災祈福的場合。嚴格來說,香火戲可分文武,也因此有內壇與外壇之分。內壇多涉宗教神話,外壇則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居多。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香火戲首次闖進上海搶灘,公演於新民戲院,並改稱「維揚大班」。由於香火戲有鑼鼓伴奏,每唱一句,就敲一句「咚、咚、嗆」,時人稱之為「大開口」。
香火與花鼓正式結合
本來「大開口」(香火戲)與「小開口」(花鼓戲)藝術上源頭不同,特點各異,並無關連,但由於語言相同,舞台上都是用揚州話,具備匯合同流的契機。民初的上海,花鼓戲較受歡迎,以致香火戲有不少藝人轉唱花鼓戲,而花鼓戲為了加強自己的伴奏能力,也借用了香火戲的武場鑼鼓;同樣,香火戲亦採用了花鼓戲的絲弦伴奏。經過一段時間的互相吸納,香火戲與花鼓戲在一九三五年左右,正式「結合」,並改稱為「維揚戲」。建國後,「維揚戲」再改稱為揚劇。
從音樂而論,揚劇屬於聯曲體,即是說,音樂由曲牌聯綴而成。曲調除了來自香火戲及花鼓戲之外,亦採自流行於揚州一帶而屬於說唱藝術的清曲小調(例如常用的「梳妝台」、「剪剪花」等,都是揚州清曲),以及崑曲的一些曲牌。建國後,揚劇亦酌量吸納某些板腔,以致曲唱上是聯曲與板腔兼有。不過,必須強調,揚劇仍以聯曲為主。表演方面,尤其是武場,則多借鑒自京劇。
伴奏樂器有三大件與一般劇種相同,揚劇的音樂伴奏可分文場與武場。文場負責在曲唱時伴奏以及演奏曲牌。文場樂器主要有「三大件」,其一是擔任主奏的二胡(行裡稱為「背弓」),其二是擔任副幫的中胡(行裡稱為「正弓」),而原有的四胡則已棄用,其三是琵琶。除「三大件」外,亦有三弦、揚琴、竹笛、嗩吶等。武場樂器則有板鼓、大鑼、小鑼、鈸、堂鼓等。除「大開口」的鑼鼓敲擊外,揚劇的鑼鼓經與京劇大體上相同。此外,近年揚劇進一步採用民樂隊甚至西洋樂器。
曲唱方面,揚劇男、女演員均用真聲,只有女演員在高音區或會用假聲。唱曲方法可分「粗唱」、「細唱」兩大類。但凡唱「大開口」(香火戲),例必高亢粗獷,因此稱為「粗唱」;但凡唱「小開口」(花鼓戲),例必細緻委婉,因此稱為「細唱」。以現今舞台而言,揚劇以「細唱」居多。
京劇有「京白」、「韻白」之分,揚劇的舞台語言也可以分為兩種。丑腳、彩旦、丫鬟、小廝、童僕,多用揚州方言,其餘行當人物,均用一種由揚州官話與中州韻合成的語言。不過,如果上演現代戲,則一律用揚州官話。
《百歲掛帥》別具特色
劇目方面,揚劇在建國前後的全盛期,積累了四百多個劇目。可惜,由於「文革」及其他承傳問題,現今恐怕只剩下百多個,甚或更少。當中最受戲曲界注意的計有:《百歲掛帥》、《瞎子算命》、《鴻雁傳書》、《恩仇記》、《朱洪武與馬娘娘》、《黃浦江激流》等,而前三者將會在港上演。
《百歲掛帥》所講述的,當然是楊家將的故事。這齣揚劇的最大特色,是成功塑造一位老而不衰的楊家尊長,在驚聞宗保這個楊家最後一脈的噩耗後,雖悲不亂,反而慷慨陳詞,盡述楊家世代忠勇。劇裡的一大段說白,盡展百歲太君的廣闊胸懷,是全劇的高潮。這齣戲在五十年前進京演出後,拍有舞台紀錄片。
高秀英創「堆字大陸板」
《鴻雁傳書》是一齣青衣獨唱戲,講述王寶釧聽雁叫而思遠夫的情景。很多劇種都有王寶釧的戲,但揚劇這齣戲,特色在於著名演員高秀英創設的「堆字大陸板」。她在清板唱了幾十個四字句的「堆字」,她的一把嘹亮高亢的嗓音得到充分的凸顯。據悉,今次演王寶釧的徐秀芳,是高秀英的關門弟子。且看她繼承了乃師多少功力。
佳遇難得值得一看
讀者如果有意尋探揚劇這顆江蘇戲曲明珠的歷史與特色,可翻閱《中國戲曲誌.江蘇卷》,內有不少關於揚劇的條目。此外,揚州戲曲專家韋人著有《揚州戲考》一冊(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內有專章詳述香火戲、花鼓戲、揚州清曲,以及後來演變而成的維揚戲、揚劇,更有一章專門探討揚劇的危機、出路、前景,很值得翻閱。此書應可在內地大型書店買到。
當然,最真實的見識,莫過於進場一看。何況,記憶中揚劇這十多年來似乎沒有在香港公演過,今次的難得佳遇,實在不應錯過。
討論作品:《百歲掛帥》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