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我們在遞交「香港藝評人網」的計劃書時,有策略地把「主題」設定為執行的概念與進路,並在整存七個不同藝術範疇的藝評文章總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期待透過不同主題作為閱讀的入點,帶動更多本地和海外讀者認識、了解、研探和思考香港藝術文化及其發展現况。這策略一方面概略地梳理了2000年後,香港藝術文化發展的一些重要關鍵詞,另一方面是讓廣大的讀者群即使對香港藝評作者的名字和背景並不太熟悉,但仍然找到探索「藝評香港:香港藝評人資料整存與藝評網上文庫計劃」的動力與趣味。

 

然而這並不代表這計劃忽視藝評作者群像與其寫作光譜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亦十分重視作者的參與和與我們的互動;因此我們先在執行計劃首階段以「公開徵集」的方式廣邀各界藝評人參與,並在第二階段進行藝評資料搜集及與編輯顧問交流後,以「邀約」的方式與藝評人聯繫,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介紹香港藝評作者與及他們所關注的議題。因此除了「文章主題」和「藝術範疇」外,讀者也可以「藝評作者」作為閱讀的另一入點。三者並沒有主次之分,反而是互相補充、觀照和互動,嘗試呈現一幅千禧後的香港藝術文化與藝評發展圖像。

 

在我們接觸不同範疇的藝評作者時,部份作者因不同原因而未能參與,至為可惜;同時因資源所限,計劃現階段是「拋磚引玉」,期望下一期計劃能繼續收入更多作者的文章(註)。另外不少作者一直進行跨界別的書寫,因此我們特別期望作者以「自選」文章方式定義其寫作光譜;另外是「自選」的參與也能建立藝評人與文庫歸屬感,這也是我們所期望達到的。縱使計劃在執行期間遇上不少的狀況,我們都盡力持守計劃的初衷;文庫的文章除了基本的編輯格式統一外,是以作者提供或我們所搜集到的文章的發表版本為準;而作者的個人簡介則主要由作者提供。如有未盡完善之處,請讀者不吝指正。我特別感謝各位編輯顧問的參與,和辦公室同事的努力。

 

陳國慧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註)參考邀約計劃書建議,「預計在計劃完成日,網站已能包含不少於五十名不同界別的藝評人及其藝評文章;而每個界別則需要至少有兩位藝評人的介紹及其文章」;計劃的「長遠目標,是希望網站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平台,將來收集更多過往優秀的本地藝評人資料及藝評文章,以紀錄香港的藝評發展,引起公眾對藝評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