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康有為大同滄桑

作者:楊偉傑

發表日期:2015 / 04 / 12

藝術範疇:戲劇 / 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亞洲週刊》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自選藝評

 

每當翻開場刊的第一頁,總會看到特首梁振英的照片和獻辭。3月22日晚上,筆者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欣賞由香港藝術節委約的三幕室內歌劇《大同》。當我如常地翻閱場刊,看到這位民望低迷的特首,內心百感交集,這套歌劇可以說是對現實中香港的一大諷刺。

 

筆者初中時讀中國歷史,知道有康有為,有百日維新,有戊戌六君子。康有為的出現,也是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飽讀詩書,滿腦子儒家思想,深感國家被列強入侵(如果以漢族中心論來看,滿清也是外來政權。當然「反清復明」的思想到了光緒時代已慢慢淡化,歷史就是如此吊詭),卻又無力反抗,故希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已是強弩之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只好遠走他方,流亡國外。這部港產歌劇《大同》的主軸,一本體現了復興儒家,建立烏托邦的《大同書》,就是他於1902年在印度大吉嶺暫居時寫成的。

 

《大同》以康有為、康同璧父女的故事作為主線。音樂由香港大學音樂系主任陳慶恩全新創作,文本由與康有為同屬廣東南海人的電影導演陳耀成撰寫,並由資深戲劇藝術家鄧樹榮擔任導演,整個製作班底都是本地精英。指揮、主要角色以及合唱團員都在香港接受過專業音樂訓練,其中不少更曾出國深造。三幕的場景,分別是康同璧在1901年4月搭乘搭由香港前往檳城的航輪上,1905年6月16日的美國國務院,以及1969年的北京。三個場景的年份跨度近七十年,經歷了晚清和文革時期,歷史的變遷已為故事本身牽起了巨大的張力。

 

飾演康同璧的香港女高音鄺勵齡,由康同璧的少女時代一直演到晚年,演技不俗,音域寬廣且聲音亮麗。她在第三幕時的獨唱樂段更顯功架。用普通話來演唱,對土生土長的鄺勵齡來說是應付裕如,但到了說白的部分,她的發音還是有待改進。飾演的康有為的男低音黃日珩與分飾傳教士和羅斯福總統的男高音陳晨演出十分亮眼,陳晨與鄺勵齡的「夫妻檔」演繹更是充滿默契。女中音連皓忻也是一人分飾兩角,在第一幕飾演慈禧太后時,聲音略欠穿透力,但在最後一幕扮演康同璧的女兒羅儀鳳,連皓忻把她對文革政治鬥爭的恐懼與無助,歇斯底里的內心情緒全部發洩出來。一幕刀鋸高跟鞋與臥病在床,卻心繫康有為的康同璧造成視覺與精神上的極大反差。

 

陳慶恩的音樂非常具有創意,富有現代感卻又不會過於前衛,他選擇了一個較為中庸的創作方針,在動聽旋律與標新立異之間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只有11人的小型樂隊,在他精妙的配器下,取得宏大的音響效果。陳慶恩也是胡琴高手,譜寫弦樂旋律顯得特別精彩。第一幕中間用二胡演奏的《江河水》動機以及一些京胡演奏片段,並用上小提琴來模擬京二胡;第三幕開始時的一段拼貼音樂,把印尼的《美麗的梭羅河》、披頭四的《Let It Be》與中國大陸的「紅色」歌曲交織在一起,反映了「文革」時期的時代環境的各種文化衝突。現任費城樂團助理指揮的廖國敏的指揮動作十分簡潔,指示相當清晰,能夠讓這個中西混合樂隊得到十分融和的音色。

 

《大同》在舞臺佈景的設計也是一絲不苟。第一幕在講述慈禧太后要廢光緒帝,停變法,殺維新黨人時,舞臺上同時出現了康有為及門生、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舞美設計在非常有限的舞臺面積裡,利用佈景的高度與燈光,營造出可觀性極高的空間感。第二幕的背景掛上了一幅美國國旗,這幅星條旗上有45顆白星,與當時美國的州份數目相吻合,可見創作團隊對還原歷史的認真程度。

 

這套小型歌劇,展現出厚重的歷史感與現代的創意。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流暢。然而一個多小時的篇幅稍嫌不足,第二與第三幕之間的年期相距太遠,中間的歷史未及交代,就由民國前跳到文革開始。對於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觀眾可能會覺得不夠,不熟悉的就可能會感覺歷史突然被切割,筆者認為在第二、三幕中間多加一幕會比較合適。誠然,香港藝術節的配套導賞工作做得非常充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語言方面,如果「南海先生」康有為與康同璧的說白與唱段能夠加入廣東話,效果或者會更佳。這部歌劇的文本夾雜了華文與英文,筆者認為假如加入方言,也許會令故事表達得更為傳神,也可以讓鄺勵齡和黃日珩兩位以廣東話作為母語的歌唱家有更多發揮。

 

執筆之際,電視新聞正在播放新加坡人民瞻仰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畫面。新加坡專制而有效的管治,社會經濟繁榮,百姓也相對安居樂業,但自由的空間十分狹窄,不過五年一次的選舉,讓他們有監察政府的權利;反觀現在香港紛亂的政治環境,黨派之間的角力,在上者的操弄權術,我們作為小市民,渴望得到有真正選擇的機會遙遙無期。民主與麵包,可能兩者兼失。劇終時出現的女學生,表達了對未來的憧憬,但這個憧憬會否沒有終點?

 

《大同書》中所描寫的理想烏托邦,也許離我們真的很遠,比康有為撰寫這本書時所居住的印度大吉嶺更為遙遠。我們存在內心的一種願望,在兩個小時的歌劇過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繼續做人。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大同》
日期:2015年3月22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