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舞蹈的浮世繪:《牆44》之「關於消失」

作者:洛楓

發表日期:2013 / 06

藝術範疇:戲劇 / 舞蹈

發表平台名稱:《art plus》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自選藝評

 

環境改變舞蹈、舞蹈改變空間,人置身其中如何改變自我?一座樓房五個房間穿插不同的人物和故事,現實的市聲與音樂的特效彼此撕扯記憶的張力,我們該怎樣處理自身跟城市的關係?由王榮祿、陳志樺、陳敏兒、黃靖和黎宇文組成團隊創作的《牆44》第一章「關於消失」,融合戲劇、舞蹈、音樂和錄像演出,游走於灣仔一座叫做「富德樓」的舊建築物,無論是空間設置還是藝術形態都呈現了非常道地和分裂的香港景觀。落成於1968年,富德樓從2003年開始以低廉的優惠租予本地的藝術文化工作者,成為鬧市中的垂直式藝術村,而作為首個連續舞蹈劇場的《牆44》選擇這裏作為表演場地,建構了「環境舞蹈」的社會風景與文化實踐。所謂「環境舞蹈」(Environmental Dance or Site-Specific Dance)是表演者從固定的劇場搬移至戶外的建築物像樓房、戲院、博物館、倉庫、公園、學校甚至任何可以容許和容納人的活動的所在地,編舞人根據表演區域的建築風格、結構及其負載的文化和歷史意義編演動作的流程,既受限於特殊的環境形態、也利用這些空間的有利條件寄寓個人的美學意識,由上而下、從內到外展現建築物、身體、感官與文化思維交映的線條,看舞蹈動作的物理性、心理導向與情感素質如何跟天花、地板、走廊、樓梯、房間、窗戶等產生藝術的連繫,震響時代的感應。

 

作為「環境舞蹈」的在地演出,《牆44》之「關於消失」是一個離家出走的女兒尋找失踪父親的故事,藉著重遊舊地穿梭過去和現在,從一班古怪的住客身上尋認自我也追踪舊日痕跡,從而帶動記憶的重組和再現,豐富的場景調度表現三項特色:在空間的營構上創作者發揮了富德樓的兩項基本功能,一是作為庶民生活的場域,故事的人物龍蛇混雜,有愛看色情雜誌的男人、沉迷賭博的女人、舉止粗豪的同居男女、濫藥的青年等等,家居的佈景世俗而日常,帶有舊式唐樓的滄桑風味,卻隨著城市高速的建設而顯得格格不入與不合時宜,流轉物是人非的變遷;二是作為垂直藝術村的文化景觀,創作者將情節化演不同的房間角落,改裝原有的空間格局,帶領觀眾邊走邊看,游動於藝鵠書店、影意志、小劇場工作室、獨立媒體等不同地方,體驗空間與舞蹈變換場景帶來的想像和辯證關係。假如《牆44》的空間是垂直的,觀舞者必需上上落落樓梯潛入不同的區域追踪故事與人物的線索,那麼它的「時性」便是橫切的,一刀切入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最豐盛繁華的時代,編劇與編舞大量擷取當時的流行歌曲像徐小鳳的〈人似浪花〉、陳百強的〈一生何求〉和〈摘星〉等,卻又斷裂地穿插從二十到六十年代的樂音像〈客途秋恨〉、〈月兒像檸檬〉、〈禪院鐘聲〉等,加上市聲的音效、演員的對白或呼叫,形成非常拼貼、極度精神分裂的時空錯置,歌曲的時代印記被斷裂成碎片,流露荒誕而虛無的感官意識。最後是舞蹈與形體動作的編演,王榮祿等舞者以接觸即興的方法在狹窄細小的演區進行高難度的翻落與起伏,例如開場時候他們倚著寫滿白色粉筆字的黑色牆壁輪流的側身翻筋斗,寓意生活、時光與記憶的翻滾與流動,而第三幕的同居男女丘展誠與林薇薇更上下攀爬一個鋼鐵的支架,以帶有SM成份的肢體糾纏和角力情慾的交鋒;這些動作的設計無不因應環境的裝配而來,卻飽含象徵意義與劇場味道。

 

《牆44》之「關於消失」是一個敘述故事、裝載人物的舞蹈,充滿離奇怪誕的情節,來回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卻處處浮映香港的風貌。例如第一幕「男人的房間」,舞者王榮祿一身白衣短褲,形態猥瑣,坐在窗邊的床上一面捧著「素女經」,一面以分腿的動作配合武術的姿勢練習那些帶有性愛成份的招式,轉過頭來又從四方八面的書架抽出一堆哲學、後現代理論、工商管理的書籍,囫圇吞棗的翻來覆去,隱喻了「知識」可以混雜無邊,而香港正是這樣雅俗共存的地方。又例如第五幕的「母親的房間」,舞者陳敏兒飾演的女人迷惘地坐在一堆餅乾鐵罐的中央,背景一面夾雜收音機賽馬的報導消息,一面又插入老歌〈月兒像檸檬〉的靡靡之音,女人不停的打電話投注博彩、尋找丈夫和女兒,時而聲勢汹汹、時而婉轉的低首含笑,整個場景激盪兩極分裂的撞擊,家庭的離散、賭博的患得患失、歌曲浪漫的意趣,像翻落四周的餅屑一般支離破碎,也像剝落的天花那樣岌岌可危卻無從修補,呈示了這個城市人際關係的紛擾與離亂。由此可見,「富德樓」的《牆44》猶如一幅流動的浮世繪,色彩濃烈,以舞蹈形體與戲劇行動浮雕世俗的眾生相,為不斷消失事物、景物與記憶的城市烙印曾經走過的歲月與生活痕跡,儘管舞題是「關於消失」,但骨子裏卻是悖論地銘刻記認!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牆44》第一章︰關於消失
演出單位:不加鎖舞踴館
地點:灣仔富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