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演出專業

作者:傅瑰琦

發表日期:2001 / 09 / 11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大公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 自選藝評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今年依然安排了兩套節目,在羅馬尼亞指揮哥美士安拿(Comissiona)的領導下,巡迴亞洲各地表演。

 

可喜的是,今年的弦樂水平相當高,尤其是第一小提琴組及低音提琴的技巧及高度音樂感,更叫人另眼相看。

 

筆者選擇了八月廿五日由著名鋼琴家莉卡(Cecile Licad)擔任獨奏的一場節目。

 

上半場只奏了一首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亞青’的團員所掌握的節奏感及和聲之豐厚感,確實有著專業管弦樂團的架勢,四個樂章的迥異風格都能以穩重、準確及優美靈巧的感受呈現到聽眾耳邊。小提琴組無論在擔任主奏或配角之時,都以精細和整齊的音樂與技術巧妙地帶動了團員。而低音提琴的水平與投入,比筆者較早前聽過的英國伯恩茅斯交響樂團,不遑多讓。值得一提的是雙簧管的獨奏在這作品中表現異常優越,無論線條及分句呼吸都非常出色。總括來說,以各聲部的平均水平而言,這作品在全晚節目中表現得極為出色,甚至可以用職業樂團的水準去衡量。哥美士安拿指揮此曲也是全晚花體力最少的環節。

 

下半場以拉赫曼尼諾夫的《巴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開始,由菲律賓鋼琴家莉卡擔任獨奏。早於廿年前,莉卡初出道時,風頭一時無兩,在美國樂壇新人之中,她更是獨當一面,唱片叫好叫座。可是到八十年代末似乎沉寂下來,並把基地轉至歐洲。自一九八四年後,莉卡未來過香港演出。及至去年莉卡才聯同香港管弦樂團及葉詠詩演出她拿手的蕭邦第二協奏曲。但筆者當時不在港,因此緣慳一面。

 

今次她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一落手竟有她廿二、三歲時灌錄的版本的氣勢,手指的靈活與勁度不減當年。技巧的靈活性幾乎與當年那張唱片無異。她的張力宏大,最輕聲至最強大的對比有天淵之別,她的身材嬌小,令人很難想像到她有如此力量。有所不同的是,她的慢板片段比當年更溫柔婉約,令本來已被稱譆彈奏得極優美的她,更超乎水平。很欣賞她那似乎‘不需用腦’的感情變化,確實要有就有。雖然這首作品並不算感情深刻,但在迅即消逝的數分鐘變奏中轉換心情也非易事。而莉卡每次就像按一個掣一般地轉換情緒,毫不拖沓。

 

樂團在莉卡演出時帶著濃濃壓迫感,與她的合作未算理想,感情也很收歛,又未能掌握她在琴鍵上節奏的提示,雙方少了共識。明顯地,在這首曲中,樂團變成了真正的伴奏。莉卡剛滿四十歲,但那種血氣方剛好像比從前更凌厲奔放。不知是否因為沒有了老師Serkin,反而令她更‘年輕’?

 

當晚觀眾顯然被她的氣勢所迷惑。她乘勢加奏了拉赫曼尼諾夫一首節奏強烈的前奏曲,但未算十分突出。其實反而希望她選一首柔柔和和的樂曲,好讓大家靜心欣賞一下她的內涵。不能離座找她簽名,實在遺憾。

 

近年來香港文藝界把她的名字譯為李嘉、莉吉蒂及莉卡,不知何時才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

 

接著‘亞青’演奏了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該團演繹此曲倒是令人相當滿意。既然已了解到他們的長處,就不會刻意苛求,但樂團的表現比想像中好,節奏感、由淡變濃的情緒變化等等都能充分掌握,那位團長帶領小提琴組的推進更是功不可沒。

 

哥美士安拿與一班導師的心血的確得到了回報。這是筆者近年來對於‘亞青’最滿意的一次表演。他們今年擁有的,是成熟、沉靜和優秀的技巧,不知明年大部分的成員會否再聚頭?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莉卡、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哥美士安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