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傑評新加坡華樂團「娘惹之旅」音樂會

作者:楊偉傑

發表日期:2016 / 12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art plus》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自選藝評

 

「娘惹菜」,這種混合了華人與馬來口味的菜系,背後其實有著幾百年來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故事。當年華人來到馬來半島,與當地的馬來族女性通婚後生下的孩子,男性叫峇峇(Baba),女性叫娘惹(Nyonya),他們也被稱為土生華人(Peranakan)。「峇峇娘惹」(Baba Nyonya)繼承了父系的中華文化傳統,也加入了母系的馬來文化,形成了一種混雜而富有特色的南洋華族文化。到了現在,土生華人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的比例越來越少,他們的文化雖然有被保育,但在歷史的洪流與社會現代化等趨勢下,難免有逐漸消亡的危機。

 

由於缺乏原始資料,峇峇娘惹的音樂文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留與傳承,這種南洋獨有的音樂也是很少有人談及。11月4日晚上在新加坡華樂團音樂廳舉行的「娘惹之旅」音樂會相信是華樂界首次以峇峇娘惹作為主題的大型演出,也是一場令筆者驚艷的音樂會。我們從這場音樂會,不一定能夠聽得到峇峇娘惹原來的音樂到底是怎樣,但我們可以聽到但我們可以聽到音樂總監葉聰的總體創意規劃和指揮、幾位作曲家以及新加坡華樂團,如何從實地採風、資料整理、提煉沉澱、創作排練後,演奏出這一台尊重本土歷史文化,又呈現多樣性的音樂會,是一段重構歷史的音樂旅程。

 

整場音樂會委約了四位華人作曲家創作四首世界首演作品。包括生於福建的謝湘銘的《粉彩飛揚―娘惹印象》,生於東馬來西亞沙巴的廣東寶安客家人江賜良的《長桌宴(娘惹饌)》,生於西馬來西亞居鑾的客家人鐘啟榮的《祭祀節慶》,以及生於新加坡的跨界創作人、第七代土生華人李迪文(Dick Lee)的《李侃的旅途》,並由定居新加坡的英國人埃里克.沃森(Eric Watson)編配。四首作品的主題雖然都是土生華人,但側重點各有不同,音樂風格也迥異,對指揮與樂團的挑戰甚大,不過葉聰還是遊刃有餘。

 

謝湘銘這首作品秉持著他2011年在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大賽首獎之作《獅城漫步》的微模風格,以點線節奏交錯、不同音色的對比變化和織體轉換呈現音響效果。前段各個聲部的複合節奏疊置效果不太理想,中段的長線條與持續節奏同步律動則效果較佳。

 

江賜良的《長桌宴(娘惹饌)》突破了他以往的創作方式。雖然所用的樂器還是華族樂器,但作曲家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主導了聲部之間的交替運行,讓聲音十分柔和順暢,和聲也按著這個五行軌跡往前推進。有些段落隱隱有中國傳統支聲覆調的織體,配上馬來音階,但這南洋表徵一瞬即逝,旨在讓人進入娘惹閒適自在的氛圍,弦樂張力尤佳,與第二段的快速複節奏相映成趣。快板的強結束引得觀眾拍掌,這似乎也是在設計之中。第三段慢板的和聲進行有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子,終段的樂師吟唱與巴烏聲音交織為神來之筆,配合大型投射畫面中色彩斑斕的娘惹佳餚,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鐘啟榮的《祭祀節慶》讓筆者想起譚盾為香港回歸大典創作的1997交響曲《天.地.人》。當年譚盾用了來自香港廟街的粵曲實況錄音,鐘啟榮則在樂曲裡用上了印尼的福建民間樂師演奏的婚慶音樂和馬來歌謠的實況錄音,可謂異曲同工。鐘啟榮也在音樂廳內佈置了不同的樂手,與預製錄音進行無縫交接,營造劇場化的音響,效果不俗。

 

江賜良與鍾啟榮的兩首作品,筆者認為與《詩經》的「風」和「頌」暗合。《長桌宴(娘惹饌)》就是是採娘惹食物之風,《祭祀節慶》則有如古代的宗廟祭祀。古時候有蠻夷戎狄,可能已有異族通婚。塵歸塵,土歸土。峇峇娘惹的祖先千里下南洋為了求生,通婚生了混血小孩,最後中國成為了想像中的故土,南洋成為了現實的家國,鍾啟榮的作品讓筆者有無限想像。慎終追遠,這反映了華人的孝道。在距離春秋時代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歷史也是在不斷重演。

 

長達半小時的清唱劇《李侃的旅途》為下半場唯一的節目。李迪文先講了一段,介紹他的先祖李侃,然後樂隊奏出十分討人喜愛的旋律。這種下行模進的音型恰如當年李迪文為張學友精心打造的音樂劇《雪狼湖》主題曲。埃里克.沃森的華樂編配十分到位,能夠揚長避短。配合峇峇娘惹中西交融的複雜身份,全曲的歌詞均為英文。擅長演唱音樂劇的田偉鴻收放自如,女高音張凱欣則音準較好。用英語和華樂演繹峇峇娘惹的祖先―來自中國華人求生打拼的故事,正好是新加坡多元種族文化的反映。

 

峇峇娘惹的存在,就是對各種文化的包容。葉聰與新加坡華樂團以實際行動,用音樂去向社會發出愛與包容的訊息。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娘惹之旅》音樂會
地點:新加坡華樂團音樂廳
日期:2016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