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香紀》— 從小說到舞臺劇

作者:陳瑋鑫

發表日期:2000 / 11 / 27

藝術範疇:戲劇 / 文學

發表平台名稱:《大公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自選藝評

 

猶記得兩年前首次讀到《拾香紀》時,心中充滿感動和興奮。想不到「三角關係」日前把這本我近年最喜愛的小說改編成舞臺劇公演,讓人抱有不少期望,希望看到這動人故事的再發展。可是這次由「三角關係」改編及演出的舞臺劇版,實在令人有點兒失望。

 

原著《拾香紀》一書於一九九八年出版,九九年獲市政局「文學雙年獎」,為作者陳慧打響了名堂。《拾》以第一人稱敘事,敘述主角連十香短短一生中的見聞與感受,並從連十香口中,娓娓道來連家上下的人生經歷、生活點滴。

 

舞臺版本較原著遜

 

全書大致分兩部分:「事」和「情」。第一部分「事」,簡單而扼要地由主角的父母———連城和宋雲結婚、來港開始,至主角連十香出生為止。直接以時間順序道出十香出生以前已發生的事,順道介紹連家各人的背景及性格。

 

而第二部分「情」中,再細分成九小節,集中描寫十香與不同家人的關係,反映作者對不同事件的看法。

 

小說中最特別的地方是獨特的敘述手法,刻意加插大量歷史事件,讓讀者一邊看小說,一邊鈎起自己的回憶。透過對主角的父母兄姊的個別傳記式敘述,羅列香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重要歷史事件。在追看故事發展的同時,又像在閱讀一本香港歷史圖集。

 

要改編這樣的一本小說,難度甚高,書中人物眾多、關係繁複。這次「三角關係」把《拾香紀》化成兩個多小時的劇場演出,身為改編及導演的馬志豪一定花了不少努力,應記一功。然而,像我這樣熱愛原著的觀眾,始終覺得舞臺劇版本未能完全把原著之精采處表現出來。

 

當然,純粹以對照的角度去評價是次的舞臺演出的成敗似乎有欠公允,因為改編可以是再創作,以原著作為源頭,重新編寫一個屬於舞臺的故事。可是我作為喜愛《拾》的讀者之一,實在難以不去比較舞臺劇版本和小說。

 

劇甫開場便以主角之死為序,再帶出連家上下各人的關係。這個安排甚為切合原著的講故事方式,因為原著的敘事手法就像是主角站在天堂門前,回望一生經歷似的。現在編導馬志豪聰明地運用兩個十香去演繹,一個是回憶內的十香,一個是已死而在為大家訴說她的故事的十香。

 

可是,舞臺劇很難(甚至沒可能)像小說般把連家上下的事情完整地娓娓道來,增減及重構在所難免。現在馬志豪的劇本就選擇以回憶的非線性來敘事,鋪排上就像把一個個回憶片段隨意組合,放棄了原著以人物為單位的章節結構。然而,這安排很易令未讀過原著的觀眾一頭霧水。例如在劇的前半部有一些尚未出現過的角色走出來做一些小動作,然後退下;又或者之前一段戲是發生在九十年初,但接著的片段則是以七十年代為背景。當中缺乏應有的交代,使觀眾在理解劇情發展時感到吃力。

 

場面設計得失參

 

要把故事改成舞臺演出,自然會加入一些舞臺藝術技巧。可是這些技法在這次演出實在運用得太多,稍嫌造作。好像在拍全家福時眾人的慢動作來回走動,睡覺時的形體處理,以及食飯時的一輪長閃燈,都值得斟酌。不過《拾》劇也有不少成功的戲劇處理,特別是在音樂設計方面。原著用上不少流行曲作為每一個時代的標記,因此是次演出便不單把原著化為動作影像,也為它發聲。特別是在處理「四海五美」一場,實在精采。

 

原著中五美和四海的苦戀故事,兜兜轉轉,最終二人都不能接受對方。陳慧以一些歌詞融入故事情節中,末段引了王菲的《約定》,更是畫龍點睛。看著這段故事在舞臺上被演繹出來,眼看二人被緣分作弄,加上王菲的《約定》作背景音樂,整段故事演繹得非常成功,令我再一次被感動。

 

白色為主的相框布景,配合了回憶的母題。因照片就是最好的記憶載體,而相框中的正是被捕捉下來的一剎那。另外,縱使現在舞臺版本較原著已經相對地減低宿命意識,但白色的布景也隱隱然代表了主角的一絲傷感,以及配合小說本身一直瀰漫著的強烈宿命意識。這個簡單的布景,以業餘劇團來說已經相當不錯。

 

削減原著歷史趣

 

整體而言,《拾》劇最令我失望的是它缺少了原著中把歷史事件滲入故事的特色。雖然戲的初段已特意加入了一些香港歷史檔案片段作引子,意圖暗示主角十香的故事其實就是香港的故事,但其後無論是主角的獨白,或是每一段回憶故事,都很少能與歷史事件拉得上關係。因此,當我嘗試撇開《拾》劇和原著的關係時,我只感到臺上演出的是一齣「連門家事」,多過是一齣改編自《拾香紀》的舞臺劇。

 

不過,是次「三角關係」對《拾香紀》的改編的誠意及努力絕對不能抹殺。起碼在這齣劇作公演後,增加了不少人注意原著及其作者陳慧;我也相信劇團「三角關係」的知名度相對地提升了不少。總括而言,是次《拾香紀》的劇場版對文壇及劇壇都起了正面的作用。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拾香紀》
演出單位:三角關係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