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佛琳
要將小說改編成為舞臺演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是只把原著的部分情節搬上舞臺,便是只能夠抽取原著精神,然後借題發揮,再加創作。《拾香紀》是一部結構細密、人物眾多的小說,要將它搬上舞臺,編與導自然需要更多心思。
改編本地同名小說
獲得一九九九年市政局文學雙年獎的《拾香紀》,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本地創作小說。作者陳慧透過全知敘述的第一身觀點,將一個飽歷風霜的香港中產家庭(包括連家十二口及周邊的各式人等),幾十年的身心變化,向讀者娓娓道來。全書的特點在於人物繁多,每人都有一番獨特經歷,而作者透過主角連十香的敘述﹐交代人物心境變化和社會形態變遷。作者大部分時間都在敘事,人物對話的篇幅很少,有些篇章所描寫的情節,例如四海及五美二十多年的感情糾纏,讀者雖然沒有知道二人如何互相傾慕、愛戀,但從十香描述他倆多年來追逐於香港、美國和英國之間,讀者便能感受到那份魂牽夢繞的感情。《拾香紀》的點題「原來,回憶,就是,愛。」便是以一片敘述性的回憶文字,向讀者傳達人世間最純真的愛。
三角關係劇團最近將《拾香紀》搬上舞臺,確令觀眾產生很高期望。
原著小說先以「事」作為分題,一口氣將連家各人在戰後二十多年的變化,純以時間分類向讀者全面交代,然後才接上主角十香的回憶,將各個長輩(即父親連城、母親宋雲、大哥大有、二哥相逢、三姊三多、四哥四海、五姊五美、六哥六合、七姊七喜、八姊八寶和九哥九傑)以及連家其他相關人等的事迹,有條不紊地展現出來。舞臺上的《拾香紀》,編導馬志豪以喪禮開始,將十香的死亡直接展示於觀眾眼前,然後再逐步以零碎的片段,展現十香對各兄姊和朋友的觀察和感覺。然而,編導似乎不想跟隨原著的框框,因此《拾》劇的敘事次序並非從九傑開始,一直往上倒數至長兄大有。現在舞臺上既有獨立而非順序的片段,也有交錯融合的景象,這在戲劇表演手法而言,確能產生更豐富和引人觀看的效果。
兩位演員齊飾十香
除此之外﹐編導安排了兩位演員飾演十香,二人並經常同時於舞臺出現。白衣的十香以敘述者的身份,向觀眾直述各樣回憶;黑衣的十香參與劇情,與其他角色發生直接連繫。這種處理既似小說原著般,白衣十香交代時間背景的轉變,同時以黑衣十香的角色,將其他角色的關係扣緊,不失是一個聰明的處理手法。
小說《拾香記》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差不多在每個角色面對的特別時刻,譬如某角色的生日或結婚日子,作者都會清楚地配上當時社會發生的特別事件(例如三多在李小龍暴斃前夕出嫁),因此全書恍如一部近代香港社會演變史,令讀者可以重溫或認識當年種種事情。舞臺上的《拾》劇相等於縮版,除了白衣十香口述歷史,錄像更充當了時代變遷的明證,在簡潔的純白舞臺之上,也製造出層次質感豐富的光影效果。
展現純真念舊情懷
猶如三角關係劇團過去其他作品一樣,《拾》劇以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香港人,展現一份純真的念舊情懷,是次借用小說作演出藍本,確實更能展現親情、愛情和友情,與社會變化的各樣關係。不過,《拾》劇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篇幅裡,怎也沒法跟原著小說般,能夠全面地闡述各角色的人生際遇,雖然現在的剪裁尚無不妥,除了少量原著情節被刪減之外(例如連城與傭人阿好的私情),編導已經盡量保留各人物,可是卻只能浮光掠影地表現了情節的外貌,沒辦法作出更細膩的描寫。此外,編導雖然運用了很多舞臺調度場面,令畫面更加豐富,但是一些調度手法,其實只形成了不必要而沒意義的舞臺符號(例如連家各人睡覺時的形體動作),令分場的信息含混不清。反而原著中一些深情說話(例如八寶的男朋友,在連家上下面前剖白的愛的宣言。)編導卻輕輕帶過,致令全劇本應帶出愛與關懷的主旨,卻並未能更進一步打動觀眾的心。
討論作品:《拾香紀》
演出單位:三角關係
評論場次:2000年10月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