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更上層樓的《中間人》

作者:李慧君

發表日期:2016 / 12 / 07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自選藝評

 

近年香港樓價愈見瘋狂,「工時長、樓價高、居住環境惡劣」成為我不少歐洲朋友對香港的印象。然而正如「一條褲製作」的《中間人》場刊所言:「樓市的貨品——住宅,在香港並非一開始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買賣;而是政府有意識地營造這住宅市場,商家配合發展,讓全民投入買賣/投資物業的行列。」在這背景下,不只建構出我城獨特的住屋生態,也影響了整體都市規劃,甚至是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難怪這成為不少本地藝術家的靈感,舞台演出方面,之前有「影話戲」的《我的 50 呎豪華生活》以及「進劇場」的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作品《樓城》;《中間人》則被定位為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人種誌戲劇(Ethnotheatre),透過走訪不同地產代理公司,再現地產從業員的工作和身份認同。

 

和《樓城》相似,《中間人》開首即羅列由殖民時代起的土地政策和樓市發展;不同的是,後者在種種宏大歷史敘事之中,夾雜了各地產代理的職業歷程。紀錄劇場重視個體聲音,大歷史與個人生命史的對比既有趣也配合形式。問題是受訪人數眾多,而且工作背景、西裝打扮非常接近,只在演出開始時介紹人物,每次引用前由表演者報上名字,除了少數有明顯特徵的人物(如劇場出身、說話夾雜大量英語的 Jonny ),其他代理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展示不了性格特徵,也因此看不到個人命運和時代的連繫,以及兩種歷史敘事並列的意義。芸芸受訪者中,唯獨 Jonny 在完場時提到劇場創作只談獨角獸(不存在的東西),不如地產代理「貼地」,這個直指其身份的首尾呼應來得漂亮。相比之下,「一條褲」另一紀錄劇場系列《同志少年虐殺事件》以及《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因為人物身份背景、衣著打扮、個性立場迥異,每一把聲音都明確而銳利地互相交鋒,更能凸顯看待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

 

風格方面,《中間人》呈現的土地發展、個人背景、樓市操作、買賣數據都是非常實在的資料,人物的衣著、語氣等也寫實處理;但敘事之間偶然會出現抽象形體動作,甚至請來專業舞者徐奕婕編舞及設計形體。虛實相間本來不是問題,在視覺上也帶來新鮮感,為接近兩小時、以直白為主的作品增添可觀性。然而大部分形體動作都由辦公桌發展出來,偏偏桌子在房屋、樓市的語境下沒有特殊象徵意義,也代表不了受訪者的身份,結果這些動作營造了氣氛,卻無法提升觀眾對地產代理的角色和香港房屋生態的反思,有內容歸內容、形式歸形式的無力感。相反,表演者多次舉高掛在胸前的名牌並同時跳起的動作,可見人物對地產代理的身份認同和自豪,是個簡單而亮眼的設計。

 

另外,紀錄劇場較多以單一社會事件為中心,如「同志少年」系列和重塑六七暴動的《1967》等。因為涉及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發展,再加上不同立場的碰撞,所以敘事之中不免產生戲劇衝突。但《中間人》和前文提到的《樓城》,主要講述一個身份、現象或社會氛圍,一旦欠缺鋪陳,容易失去張力。不過《樓城》受訪者的身份差異極大,場景和形體設計亦緊密回應了他們的特徵和差異;進劇場一向擅長的詩化處理,也令作品在視覺效果和意境上有所推進。可惜的是,《中間人》受訪者的相似性、引用內容圍繞工作日常、舞台和形體設計的平實,都令作品無法突破「紀錄」的層面,真正切入地產代理的內心世界,或者這個行業與個人、社會血肉相連之處。

 

總括而言,地產買賣作為香港非常重要的一環,《中間人》的確呈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行業資訊和故事,也觸及了香港生活和文化的部分面向。但在呈現形式方面,期望能夠更上層樓,讓觀眾透過劇場這扇窗看得更遠。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中間人》
演出單位:一條褲製作
評論場次:2016年10月23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