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展峯
2008 / 09 / 06 | |
《文匯報》 | |
北京奧運開幕式打破了西方媒體對中國美學符號的原始想像—古老、毛主席、萬山紅遍。其實中國畫發展至現代水墨形式,同樣要突破對「水墨」止於黑、白、滲、化、紙、筆和中國符號的想像。中國過往文化必須融於現今生活,才能體現這些文化的恆久價值。比方「文玩」是中國古代書齋文化,把書室用品及擺設提昇至收藏水平,反映古代文人把生活與藝術結合,其實也是現代人所謂「生活時尚」(Living Style)的古裝版。一向愛酷中國古文藝的劉學成的新展覽正以自製的文玩作展品,表現他心裡當代藝術中的文人美學,亦流露了個人的文學修養。
早在「詩前想後」(2006)展覽中,劉氏已用現成物料依據宋詞組合成盤景式雕塑,呈現傳統山水意象的現代闡釋。當香港新水墨前輩於水墨的視覺符號和意象中尋突破,劉氏亦代表了完全棄用山水和水墨符號但保持文人關懷(如關注人生、修養和文學)的年青一輩。正如劉氏雕塑每每力求把詩歌古詞以立體作形像化之,以廢料破木改造山水造型而不失優雅意象,細小而更突顯文玩特質。
現代展覽 國畫佈局
劉氏以自己書齋兼工作室(因其書室沒有自來水,每每要落街借水而得名)之名,把展覽名為「乞泉齋的水動山靈」,加上以文玩為主要展品,明顯強調展覽的文人氣氛。在寬大的展廳,劉氏以運輸貨板(俗稱:卡板)築起一道九曲長橋,兩旁伴以廢木方造成的假山和藍色海棉製成的流水,構成讓觀者踏步的山水園林意象之餘,展覽空間被刻意安排可遊可觀的前、中、後景的展示層次,不失「三遠」的象徵性佈局。筆者留連在九曲穚間望那些小山,彷彿有「自山前而窺山後」的「深遠」之感。走到橋中段的桌案上,是這次展覽核心的廿八件文玩式雕塑。遠望展場最後方的牆上掛上一行山脈模型,猶如北美山峽,又如敦煌山勢。這座木製山脈高於視平線很多,中間一山峽更留出一絲藍線垂向地上的一組大片藍色海綿。依劉所稱,正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的視覺體現,我看更是表現了「自山下而仰山巔」的「高遠」視點。
當代形式 文玩意象
案上展品的「文玩」,猶如現代人眼中「設計精品」的古雅描述。其中《散天香》是用來點香的香爐,《殘荷聽雨》是用來召喚僮僕的搖鈴。它們看來像雕塑或擺設,卻不失實用。每件作品都有其故事或典故借引,如《薰羅》是為會用手帕的媽媽所作的薰手帕用薰籠,另一組由一小塊懸吊著的雲形木片構成作品《風片》,木製小山穿底部插上幼銅枝的《雨絲》,意念正來《牡丹亭.皂羅袍》一折內的「…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於筆者眼中,劉氏猶如現代文人,他力求忠於中國古典文學,以當代藝術的手法把古化文人美學和精神現代化。惜日「詩前想後」展覽以詩詞佐於作品旁,便於觀者對號入座地想像。今次展覽只有展品,文字之少,堅持「視覺藝術」為本。筆者看到這些作品,猶如現代人看篆隸書法作品,能觀其美而讀不懂其字,於是不得入其意境。故此要深刻讀懂劉氏作品,得像讀中國古畫般熟悉其作者學歷背景及文學喜好,才能深刻體會。既然讀劉氏的當代藝術如同讀古書畫,假如觀者如筆者般對中國古典文化陌生,也許就要看看主辦者拍攝的訪問,以便了解當中的藝術意象。
青年人向來覺得中國畫老土,其一是畫中的山水從遠古時代能對應真實山林,變成今天遠離現代社會的山水符號,像文藝復興的宗教畫一樣,需要了解畫中符號,才能深入體會,免得留於欣賞紙面上的山水。相比盧君賜以公路替代山川,鮑慕貞以裝置形式注入篆刻裝裱上,劉氏的藝術方向沒有引入更多新符號來闡釋中國意象,但他們都不是把中西藝術折衷的結合,而是把個人對中國書畫的熱忱融於現代生活,反映於實際創作,於是國畫不必是黑,中國不只是紅。
討論作品:乞泉齋內的水動山靈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