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亞
2015 / 10 / 18 | |
《明報》 | |
《華麗上班族》(2015)作了一個幾重要的決定,就是不用實景,玩搭景。搭建的幾台辦公室布景,驟看起來確有點新鮮感,布景一半寫實,辦公室的布景最像真,有枱有椅有電腦有會議室有茶水間,有餐廳有餐桌有食具,也去過戲中湯唯的家,有梳化有電視有家具,一應俱全。但也有一半是超現實,布景沒有門只有框,也沒有密封的牆,只有支撐的鋼架,即是說,有一半空間要由觀眾想像。
最需要觀眾發揮想像力的,不單是地下鐵車站和列車車廂,還有辦公室大樓的天台。有幾場戲,講演員到天台吸煙,這個天台景,就不是像真的天台了,要靠電腦特技虛擬出對下多層辦公室,拍時還開了風扇,有風,吹向演員,當然還有鏡頭角度輔助,讓人意識到,演員應是站在露天的高處。
或許,整台布景會令人聯想到像法國龐比度中心之類,以鋼架為主的後現代建築,但在還未一頭栽進後現代觀念前,以布景代替實景拍攝,其實是想突顯影片改編自舞台劇的特點,建構出舞台劇的視覺吧。當然,影片沒有舞台,布景也不是建在舞台之上,不必仰望,觀眾也不是只由一個角度方向看演員演戲。古典舞台劇有「第四堵牆」觀念,舞台面向觀眾的一方,假設是一堵牆,演員當觀眾無到,嘗試寫實演出。但第四堵牆的觀念,早被後現代劇場觀念打破,演員確認觀眾的存在,甚至直視觀眾、走進觀眾席,跟觀眾溝通。
《華麗上班族》的手法也有點後現代,演員不下多次直視鏡頭,直望觀眾,然後唱歌。最初看的時候,有點突兀,要次數多了,才習慣。拍攝劇情片正常不會要求演員直視鏡頭,破壞戲劇效果,演員直視鏡頭、跟觀眾溝通,應是另有拍攝意圖的,瑞典導演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電影也有見過演員直視鏡頭,鏡頭是一面鏡子,要觀眾思考自己的persona。
《華麗上班族》演員直視觀眾,多是在唱歌場面出現。為什麼要看着鏡頭唱歌呢?印度片時有歌舞場面,但也不常見演員直望鏡頭,《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 2009)男主角有望鏡頭,但假設劇情是女主角看電視時幻想看見了男主角。陳奕迅在戲中看着鏡頭唱歌,我能想出的理由,只有是當拍MV吧。《華麗上班族》只有唱歌,沒有跳舞,不能以「歌舞片」來形容,但同樣又不能以「歌劇」來形容,不像《孤星淚》(Les Misérables),整部戲都在唱。這種只唱不跳的唱歌式電影,令我想到Musical 電影的類型問題。我們理解的Musical,大概都習慣聯想到荷李活式歌舞片,像《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 1965),而印度電影就走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歌舞片。但又有港式Musical 電影這回事嗎?
黑白粵語片時代電影,經常插入演員唱歌部分,做做下戲,唱首情歌,或唱首悲情歌,跳舞有,不跳舞也有,像粵曲電影,什麼都有,但演員一般不會看着鏡頭。近代主流電影,當然會有主題曲,但就當作是配樂,少見演員跟着唱,正如《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陳浩南」不會唱住《友情歲月》來劈友。
所謂「歌舞片」就更少見,香港多得出了一個又紅又跳得的郭富城,於是才有張之亮拍的《仙樂飄飄》(1995)、馬楚成拍的《芭啦芭啦櫻之花》(2001),算是某種港式歌舞片的探索,但類型並不統一。後來陳可辛拍《如果・愛》(2005),就比較接近荷李活形式。《華麗上班族》又是什麼形式呢?有點難以名狀。
就是因為形式的問題,令到《華麗上班族》的戲劇表現有點尷尬。絕不是荷李活式,也不是印度片式,當然也沒有一種叫港式歌舞片,可能接近粵語片時代的唱歌部分,演員做做下戲唱首歌,但加進了MV拍法。這不單是《華麗上班族》的尷尬,也是香港片至今仍然沒有發展出一種「港式歌舞片」形式的尷尬。我嘗試不去想形式、類型、分類的問題,只直接問個人情感,是否享受片中的唱歌場面,或整部電影的混合表現手法,答案是否定的。
《華麗上班族》出現了很多歌,演員唱了不少歌,但唱歌場面並沒有為影片帶來太大的情感效果,而片中的歌,也沒有一首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華麗上班族》的尷尬,也出現在演員身上。香港少拍歌舞片、歌唱片,戲中演員似乎也未能完全掌握《華麗上班族》的演出形式。我在想,假如戲中唱歌部分,不用MV手法,而像《孤星淚》一樣,由演員現場唱出,現場收音,效果又會如何呢?問題不單出現在歌舞片、唱歌片還是MV片的形式之間,究竟應該要用什麼拍攝手法,去處理有點後現代構思的舞台劇布景,來突顯改編舞台劇的本質呢?
《飛鳥俠》(Birdman, 2014)以仿一鏡直落的手法,把劇院內,演員的台上台下人生,不間斷地呈現,就像在劇院觀看一齣舞台劇,但寫實之餘,亦發揮了電影的魔幻感,演員隨着潛意識去飛天。《人間狗鎮》(Dogville, 2003)不用長鏡,用零碎的手搖鏡,但手法就有後現代劇場味道,除了必要的道具,場景全屬想像的空間,演員只在地上劃了界線的場地演出,但就徹底寫實地演,像上了一課方法演技訓練班。改編名著的新版《貴族孽緣: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2012),跟《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一樣,配合電腦特技,變成魔幻式舞台劇電影。而《情陷紅磨坊》更是後現代歌舞片的代表作。
七十年代不少邵氏電影都在片場內拍,《七十二家房客》(1973)改編舞台劇,搭了一台貧民居住的棚屋布景,還有幾處街景,有份演出的何守信也有唱下歌,長長的鏡頭,拍演員做戲,人情味濃,反映社會,諷刺時弊,就很好看。
《華麗上班族》有一個有點後現代的布景,最好看的一場,是尾段陳奕迅財困,走投無路,跑上樓梯,一直往上跑,魔幻的樓梯好像跑極也跑不完。但影片整體就用尋常電影方法拍,鏡頭短,剪接快,場面零碎,不幸地把舞台布景的特點磨平,也流失了話劇味道,變成一部在影廠搭景拍攝的尋常電影,論人情戲味也不及《七十二家房客》寫實。
討論作品:《華麗上班族》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