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工作者何其重要

作者:張敏慧

發表日期:2017 / 06

藝術範疇:戲曲

發表平台名稱:《粵劇曲藝月刊》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自選藝評

 

一台戲不可能光靠個人表演,必須整個團隊通力合作。從橋段構思到劇場公演,前線藝人固然重要,每個環節的後勤支援工作人員同樣重要,編導演以外,穿戴、音樂、布景、音響、美術、燈光、宣傳等等,台前幕後多方面的專業人才,細緻分工,統合成一隊勞動力密集的創意鏈條。我們坐在劇場欣賞好戲,實在也要感謝台上光輝璀璨背後,一群從業員傾注的「腦」力和「勞」力,然而有些時候,對著無名的差錯,又實在令人不勝感慨。

 

戲未上演,先製作宣傳單張。年前《梁漢威先生——敬禮音樂會》,靈宵劇團《穆桂英》,近期錦昇輝劇團《花木蘭》,單張的點題聚焦就叫人難忘,江駿傑、何嘉兒等的平面設計,提高了節目劇目格調。好幾次都因為優質單張及海報,吸引我買票走進劇場。

 

戲班演出頻密,大會經常只提供幾個例牌戲裝大頭照片,報道六柱陣容了事,這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當中出現過不少「錯體」,卻是不爭的事實。戲行有所謂「寧穿破,勿穿錯」的規矩,大抵也可應用在穿戴圖片上。原來演員可以在不知情下「被穿錯」了,我就見過幾回主角造型右袵無端變成了左袵。「右袵」是衣襟向右的意思,指左幅衣襟向右覆蓋右襟,胸前衣服交領成「y」字形,然後在右腋方繫帶,這是古代中原華夏風習,相反衣從右覆向左,則是夷狄異族裝束,稱為「左袵」。《論語》記載孔子的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袵矣。」意思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披散着頭髮,穿着左袵衣服,淪為異族統治了,可見服飾是華夷之辨的體現。

 

(圖一)製版出錯?幸然有人跟進、更正。

 

圖一是《再世紅梅記》廣告宣傳品。圖右生旦衣襟方向倒了過來,也許是製版一時疏忽吧,還好,後來得到糾正,圖左的裴禹和李慧娘還原右袵了。圖二錯得令人費解。同一台戲,同一單張,兩位演員圖像並列在一起,可右邊那位左袵,隔鄰的則正常右袵,並非劇情所需,到底弄些什麼玄虛?出錯自哪部門?是刻意安排還是粗心大意?不論什麼原因,結果只會帶來負面的觀感與評價。

 

(圖二)並排的圖像,沒發現錯體?還是懶得去理會?

 

戲上演了,演員自己動手化妝,穿戴則必須靠助手幫忙,行內稱那些助理人員做「衣箱」。衣箱要有粵劇知識,提供戲服管理實務,熟悉舞台服飾呈現人物個性與身份的功能,最懂穿著規矩與技巧,是非常專業崗位。演員一件裝扮頭面(花旦頭部飾物),一條緊身板帶(武生大腰帶),以至襯物、道具、把子(兵器道具)等,資深衣箱就能使之更好地成為演員表演的依托工具。

 

(圖三)小小失誤,造成演員不利便不順手,間接導致觀眾產生負面觀感。

 

早前看過一段武場戲,圖三兩位武旦都背插雙刀。圖右那位正要反手從背後取刀開打,豈料一時握不住刀頭短柄,只能抓著刀身,等到取刀外劈時,刀鋒又竟然向著自己,就是劈不下去。造成尷尬不便的緣由,非因演員功底力度不夠,卻原來是腰後雙刀交叉配插不對勁,衣箱一方面未能使刀身緊貼演員背部,另一方面是斜而尖的刀口方向左右錯插。圖左演員的衣箱做法就合理,緊扎用來束胸的絲縧繩,使背刀穩定貼身,又考慮刀口放置方向,確保演員握柄順利,出刀「就手」。專業加上細心的衣箱,能令演員放心,演得自如。(背刀正確擺法見中間繪圖)

 

 

(圖四及圖五)奏章變聖旨,追殺令變免死牌,道具錯得過了頭,連看熱鬧的觀眾都騙不了。

 

穿戴完畢,出場了。音響、燈光、布景均準備妥當,要全場配套得體,道具準備功夫實不可輕率。圖四是台上台下都非常熟悉的《帝女花》「寫表」片段,駙馬扶著長平宮主,跪在台口,一字一淚的寫奏章,是呈遞給皇帝的陳詞意見書,觀眾看到打開的方形緞軸,即時竊竊私語,啊!原來駙馬手拿的,展現觀眾眼前的,赫然上繡「聖旨」兩個皇皇字體!那回出錯,已經不光是疏忽,而是負責者心不在焉,甚至根本無心處理好道具配件。

 

更誇張的是,圖五演《碧血寫春秋》,奸國丈為了剷除異己,取得皇上御賜金牌,要忠臣大將收兵還京,如若抗旨,馬上喝令上鎖扣押。我一看他手上揚起的,竟然是塊「免死金牌」!索命金牌變成免死金牌,簡直跟全台開了個大玩笑!

 

很難想像會出現上述技術水平以外的低級錯誤。舞台工作周密仔細,有賴人人緊守崗位,認真慎重,才有條件達到可信可靠指標。事在人為,做好自己本份,不容草率,好讓演出成為眾多專業領域的合成體,共築本地藝術形象的根基。

 

幕後工作者們,沒有你們協力同心,舞台演出是難言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