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編舞的試練場

作者:聞一浩

發表日期:2016 / 05 / 07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文匯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創作/發表平台的發展 / 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自選藝評

 

香港藝術節中到訪的海外或大型節目,每每最受觀眾注目。但藝術節還負有推動本地藝術發展的責任,為本地藝術愛好者提供娛樂之餘,亦為藝術界帶來開拓眼界和觀摩的機會。

香港藝術節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系列,在馬會支持下,今年已是第五屆,參與的編舞不下數十人。自去年起,增至三個節目,今年節目一和二共五個作品,均是半小時左右的創作,節目三則是六個十分鐘左右的短篇。作為新進編舞的試練場,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實驗和試練的機會。因此,觀看時總抱持開放的心,期望的是各人盡量發揮其創意或有所突破。

 

今年節目中,節目三藍嘉穎的《時差》最有驚喜,也看到編舞者嘗試突破自己。一開始她走到台前說拍檔遲到,她只能自己先開始,然後真的跳起來。正狐疑是真是假時,卻見另一舞者陳伯顯匆匆走進劇院,扮「裙拉褲甩」地走到台上,即時加入起舞。藍嘉穎出其不意地以此開始她時差的論述。舞蹈與時間的關係密切,而舞者之間的關係許多時又與時間扣上,當同台兩人本該同步的動作有落差時,既有趣又叫人思考舞蹈動作間的關聯與本意,又或者兩人看不到對方的動作如何維持默契等,其中兩人閉目面向觀眾各自逐一數手指,由一數到十然後望向對方一段,由不同步到同步,默契就是這樣練成的?

 

藍嘉穎的演出看得不算多,但她似乎一向喜歡在創作中用上現場音樂演奏、錄像投射等多種不同媒介或元素。去年看過的另一短篇《鄰居》便是。但這次她卻捨棄選用其他媒介,純然以兩個身體的舞動和素淨的舞台去講她想說的東西,也許讓舞者與觀眾都更集中於動作和當下帶出的感覺。

 

同一節目還有我很欣賞的徐奕婕,去年看過的多個作品都各有特色,其中包括在上一屆《當代舞蹈平台》演出的《雞蛋花》。今年藝術節再邀請她參與此系列時,她選擇繼續用《雞蛋花》的路向,留在節目三中,創作了《牽牛花》,由她自己與作曲家沈樂民一同演出。沈樂民以手部動作去觸動設置在舞台上的運動傳感器來現場演奏,而兩人頭上又被一條粗繩團團纏上,而也因此相連相牽。徐奕婕實驗了聲音與動作的關係如何處理,以及當面容被完全蓋上後,對舞者的動作和其傳遞的意象會有什麼影響。頭顱被粗繩纏上和相連,視覺效果很強,被連起的兩人叫人想起一體兩面,又或者表面與內心,甚或自處時與面對社會時的對照,由於被繩連着,兩人之間有不少的拉扯與牽制,但出來的張力稍弱,有時甚或覺得窒礙了動作的發展。而要以手部動作來「引起」音樂,有時形成與其他動作不協調的情況。或者如徐奕婕在演後提及,把粗繩都拿掉,專心試驗動作與音樂的關係也未嘗不可。

 

本身是出色舞者的陳曉玲這次選擇只編不跳,作品《第十六天》交由年輕舞者伍詠豪演出。整個作品充滿壓抑的氣氛,伍詠豪不斷重複和帶點神經質的動作,配合出色的燈光和音響設計,在框限了的空間內移動,叫人想起「鐵屋中的吶喊」。隱喻了當今社會的狀態,較明刀明槍講日常的更有想像力,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希望有機會看到她更多的作品。

 

十一個作品中,節目二楊浩的《Pied à terre》是最長的,結構也應是最完整的。這個在他去年於耶魯大學交流時構思的作品,嘗試從身體動作與外在服飾探討性別這課題:他由最初一個獨男在斗室空間的困獸鬥,到穿起裙子和高跟鞋的易服打扮,雖不算新鮮,但自有其觀點。其後播出他自己大談這作品的一段錄像,既是調侃,也為演出提供一個間離效果。

 

篇幅所限,只能淺談幾個作品。《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系列的演出其實各有風格,合而觀之,就是一幅香港當代舞壇的圖像,讓關心香港舞蹈發展的觀眾,看到新一代編舞家的不同走向。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系列
演出單位:藍嘉穎、徐奕婕、陳曉玲、楊浩等編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