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敦.夏里奧.捷克愛樂

作者:傅瑰琦

發表日期:2001 / 12 / 04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大公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 自選藝評

 

艾德敦再度以桂冠指揮的身份回來領導香港管弦樂團一個月的節目。筆者聽了他們的第一套節目。重頭戲是由艾德敦的老友、大提琴家夏里奧演出的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巧合的是,十月尾捷克愛樂也由亞殊堅納西指揮演奏這首曲,筆者在荃灣大會堂聽了他們的演出。

 

十一月十七日晚香港管弦樂團打頭砲的曲目是阿諾爵士(Sir Malcolm Arnold)的四首蘇格蘭舞曲,四首作品中不乏靈巧鮮明的節奏及旋律。「港樂」在聽眾入場時已作熱身,因此樂曲一開端便進入高度狀態,樂團精力充沛的表現令人感到非常愉快,在技巧上很完美,最重要的是樂手們也奏得開開心心,聽眾聽得不亦樂乎。團員們對艾德敦顯然表現得很聽話,好像也很佩服。這樣的團隊精神確實能奏出好音樂。本人是十分滿意的。

 

接著的也是一首英國作品,是艾爾加的《謎語變奏曲》,這是「港樂」在艾德敦時代常演的曲目。一直以來覺得很費力才能欣賞此曲,因為往往被那些名字奇怪的標題搞得一頭霧水,對大家來說,那些名字和推敲出來的性格,實在沒啥關連,更談不上感受,方便一點的方法是當作一般單一樂章的音樂去聽比較好。就這次港樂與艾德敦的合作,趣味還是很濃的,能欣賞到他們大體上近乎完美的技巧,也能欣賞到在音樂觸覺上的統一與嫻熟。在第四、第九、第十三及終變奏中鮮活的個性最令人有深刻印象。但相比於先前的《四首蘇格蘭舞曲》,整體來說卻稍為過於謹慎。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十月底捷克愛樂樂團所奏的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相隔不足一個月,竟然有同一首曲在香港演出兩次,實在少有。捷克愛樂聯同大提琴家史提芬.伊沙里斯(Isserlis)合作。筆者十二歲時擁有第一隻大型協奏曲錄音帶就是捷克愛樂的,但多年來也未能聽其現場演出。多年前,亞殊堅納西也曾聯同夏里奧灌錄此曲。當年亞殊堅納西的指揮(筆者手上還有他指揮的其他唱片)並不如今次出色,但為夏里奧的伴奏倒是中上水平。不過,這次為伊沙里斯伴奏,大提琴獨奏的音量已十分小(雖然他的演繹確有許多精闢之處),卻不為指揮所厚待,經常被樂團的樂聲淹至沒頂。不得不承認捷克愛樂的統一性及剛陽味確是無可匹敵,但木管組在整首曲中嘩啦嘩拉地掩蓋獨奏卻是指揮的責任。那甚至是筆者所聽過的最糟糕的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的木管伴奏。但他們在當晚奏其他樂曲卻表現良好。

 

夏里奧卻幸運得多了。

 

九九年「港樂」樂季中的「大提琴節」中,筆者對夏里奧很失望,尤其是聽過九四年他那極度感人的德伏扎克後就更失望。這次他的技巧雖不是百分百清晰完美,但音樂素養的深入感人卻不遜九四年那一次。港樂在艾德敦年代已把德伏扎克這首大提琴曲奏得滾瓜爛熟,艾德敦在句子的分析及「造勢」方面也十分有效果(包括藝術性的效果),樂團的靈敏度與感情的掌握相當到家。夏里奧有時在情緒上一不小心就被團員們過頭,幸而他很快就能收拾情緒。

 

最令人深感可貴的是,所有的抒情主題,夏里奧與團員們都能合作無間,近乎水乳交融。尤其是第二樂章中木管組與大提琴的對話令筆者想起風魔一時的「港樂」的三位木管首席的合作——木管鐵三角,明星級的表現。這幾年來長笛及雙簧管相繼換人後,這種合作水平已少見。雖然單簧管首席史安祖一直未有離開,而現任雙簧管首席Victoria Brawn的表現亦確是無懈可擊。現在,經過這一場,或許可期望新的長笛首席——說的是合作,並非個人表現。

 

夏里奧在整首作品都收放自如,而在第三樂章更刻意地把重奏的光彩留給團長金珍秀。自金珍秀上場後小提琴組一改以往溫文的形象,在技巧與音色上變得較硬朗,與座位打對角線的銅管組「拚」起來。此外,今次終於對圓號改觀,過往幾乎每一次都找到他們的弱點,但在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的長片段中竟發現他們可以如此圓滿、醇美,音色異常動人。

 

雖然捷克愛樂的表現確實很粗獷很有泥土味,但我還是愛這個有思考的夏里奧與「港樂」演繹的德伏扎克。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艾德敦、夏里奧、伊沙里斯、捷克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