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聞一浩
2004 / 03 / 03 | |
《信報》 | |
由進念、三分顏色到個人發展,黃大徽一直以自己的身體為媒介,呈現意念,以至他對動作肌理的探索。這次藝術節委約演出《B.O.B.*》,主題是《身體》系列的再發展,不同的是由黃大徽一向的自編自跳短篇,轉為這次只編不跳的一百分鐘長篇作品,在處理手法以至主題的探討闊度,都是挑戰。
黃大徽一直是個以心去跳去編的舞者,每次演出都看得到他對動作編排的用心,這次與六位背景各異的表演者聯合創作,《B.O.B.*》在呈現他個人意念的同時,仍保留了表演者本身的個性。
甫開場,六位舞者各就各位,在台上舞動,由於各人背景不同—有戲劇出身,有芭蕾舞出身,有另類劇場訓練的—儘管動作一樣,但能量與折射出來的感覺各異。可以說,演出一開始,就直入了課題—傳遞的與接收的,可以是兩回事。
同一動作,不同的人舞來,會有不同的效果;同一動作,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解讀。場景二的自我介紹,各人先站到咪前說自己的特長,然後隨即示範動作—「我懂得扭曲我面部所有部分,同時提腿作三百六十度旋轉」,聽在觀眾耳裏,腦內圖象跟舞者其後示範動作可以截然不同。
當然,最能表現這種「誤讀」的,是場景六之「動作對語言」—六個舞者輪流擔任詮釋者,他或她把別人動作化成語言,而面向觀眾、背著他們的另一舞者則憑詮釋者的描述來即時「複製」動作,當中動作差異之大,實在超乎想像,跟著陳浩峰與海潮爭論舞者動作的出處門派,在惹笑之餘,這正正是讓觀眾反思的部分,可以說是全劇的重點所在。
可惜未能達到效果,舞者大概因滿院的笑聲而把持不住,在極力惹笑之餘,忘記了意義所在,跟黃大徽在前年《鬥秀場》中的《身體/語言(2.0版本)》之同一段落比較,在更多的不同個性表演者的處理下,反而不及前作刺激思考。
其後的「身體對身體」,三位嘉賓以芭蕾舞、健身和脫衣舞來對比舞者的表演動作,平行處理也見平淡,未能勾起觀眾反省自己對所謂身體表演的預設期望;其後去掉聲響,單純以舞者的動作與呼吸作結,在前半部的刺激後歸於平淡,是不錯的構思,可惜前半部未達效果,後半部的反襯就自然不能突顯。
有人說,還是黃大徽自編自跳的好,自己倒覺得《B.O.B.*》可說是編舞的一個小結,一樣的用心,是叫人欣賞的部分。之後,相信他還會繼續他的身體迷思,而作為觀眾,也同樣期待藝術工作者的用心作品。
討論作品:《B.O.B.*》
演出單位:黃大徽編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