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界的意義

作者:俞若玫

發表日期:2015 / 08 / 28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明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本土經驗的呈現 / 社會事件與創作 / 自選藝評

 

最初看《十八種香港 HOCC 2015》的宣傳短片很不是味兒,泛起濃濃的二手膠味,「地鐵拜拜篇」活脫參考自荷蘭社會發明家Elena Simons 的Happy Company,她還有大中小揮手團任君選擇;那個「蠱惑的箱」,也不知被多少歐美藝術家放置在不同城市的大小街角。抄橋、變奏、情感包裝、媒體發放——離不開主流市場推廣的技法?更重要是,此時此刻,天天沸騰,軟性的快樂行動對香港仍有什麼意義?何韻詩決定不參政,卻脫主流的軌,攪獨立音樂,啟動落區精神,但是否只是變相的自我資本增值,一場華麗的良心秀,卻沒法為社會帶來改變的真正動力?

 

未患有潔癖,更不想以離地的批評去咬實別人就是離地。跟阿菇說下上熟稔,只因同是「文化監暴」的成員,有過一起深宵在旺角東奔西跑的經驗,的確領教過她俠女的性格及滿身有著一定要令事情發生的強大行動力。因此,非常好奇,以她的位置,她的條件、她的氣場可以為香港做些什麼事?對,關鍵詞是:如何,一個建構過程,可能漫長,得看得細緻,才有學習的可能。

 

另一種位置之戰?

 

先看一連六場在灣仔伊館的音樂會。音樂,的確不是唯一主角。本身不是流行樂迷,也不愛唱k,期待阿菇在音樂上更進取,更有新意,編曲及演繹可以再大膽,既是獨立,大可離開流行音樂的套路,開創更有個性的音樂面貌。聽見,聽見,寫歌的、攪獨立音樂的朋友自然噓聲四起。但,我看今次音樂會,是看如何借力流行音樂的文化資本去反流行音樂工業。

 

香港流行音樂發展了幾十年,有其流水作業的工序,而阿詩音樂會消解了音樂中介者「食水」的部門,包括唱片公司、經理人公司、演唱會製作公司,公關公司,也就沒有了商業贊助,消費者的我們直接資助生產者的成果,但,有趣是,音樂會雖少了華衣美服,沒有大龍鳳歌舞,卻保留了流行音樂的媒體策略、娛樂感性兼備、專業燈光及音效,入口鬆化的大路選歌,而且以不嘮叨不說教的方式把社會議題帶上舞台。

 

也許,我離地,覺得這是別樣的位置之戰,阿菇這種不是從無都有的「重奪」公共性,不像一些獨立朋友在外邊風風火火一寸一寸地為大家奪取公共空間並向地產資本說不;而是從有到無,在邊界使出「挪移」大法,借力主流價值及文化資本拉開拉闊群眾基礎及視野的希望工程。做得好不好,仍看「如何」。

 

我和我們

 

音樂會給我最深刻的是,看阿菇如何平衝個人獻技及培植集體關係,簡言之,如何在舞台呈現我和我們。

 

甫開場,阿詩從觀眾席上台,除了為粉絲製造驚喜外,喻意也明顯,她會溶入群眾,但還是會走上舞台的明星。而舞台布置雖然精簡,但一間高在半空的小房間,下有車房,就是把私領域、家居生活置在眼前,營造一種親密的感覺。

 

如很多文化評論家所指,消費及流行文化工業就是不停高舉個人主義:我的品味,我的需要,我的慾望,只要滿足了當下的我,世界大可拋後,什麼都不需要改變,繼續被不公的制度異化及勞役。但當看見開場播出五十年代舊香港的生活片段,雖然離不開經典的舊機場、老街、庶民生活,還有在工廠開工的大批工人,仍滿有感觸,也明白眼前的小房子,不是一個人的空間了。還放出大量Michael Wolf的後巷照片,地方質感,街道紋理、生活厚道,都非常強烈。只要愛這個地方,一定看見。再來是,連串播出叫人透不到氣的屏封樓相片,一眾boyz reborn就在屏封樓下站直,唱歌,聽者微痛,年輕人以後的路很不易。之後金鐘絕食先生、傘下爸媽及Soc小朋友一一出場,各自主唱一句「世界變了樣」。看出阿菇強烈的地方情懷,也讓參予雨傘運動的朋友再次亮相,但要談到各位社運朋友的主體性的呈現又遠遠未到。就只是一首歌,大家又下台了。

 

此外,我看的是第一場,真沒想過即場skype見到北京搖滾老爹崔健,全場觀眾見證新媒體打破權力界限,發揮網絡的力量,連結跨區跨時的我們。(其他重型嘉賓如台灣原住民女歌手巴奈,導演候孝賢等都各有獨立個性及面貌)

 

離地的美學?

 

音樂會同時又引發很多「我」的情懷。如番唱David Bowie 金曲 Space Oddity時,大概很多人都會像我被 Major Tom 擊倒,誰都想離開亂世,在太空漫遊一下,當慢慢跟控制塔失聯時,一個人留落銀河,回看藍色星球,在大世界深感荒漠、孤冷、無助,是很多無力的香港人懂的。

 

所以,音樂會不只是一面倒的故事,聽得到我和我們之間的張力。如《我》及《美空雲雀》都在訴說在荒膠日常的香港生活,更要忠於自已,即使能力不一樣。而《情深說話未曾講》似在表達某種溝通的失效,以及最後唱pink的 Dear Mr. President,末尾都會問總統先生,你會跟我走一回嗎?會嗎?

 

意志的力量

 

坦白說,我在音樂會,看到的是阿菇的眼睛,多於她的音樂。她有不敗的強捍意志,力圖在邊線打開新風景,引發粉絲更多更大力地去關心社會。同時,無忘娛樂成份,連結毛記電視,攪笑得來深知社會體溫,又有藝術界朋友參予,如kacey wong的阿波羅小麥草單車也是亮點。但她的音樂除了成為我們情感容器,借代及轉移無力感之餘,能否成為更進步的力量?也許今天言之過早,且看她以後「落區」的工作。不過,我們除了被動消費外,又可否可以做得更多?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十八種香港HOCC 2015》何韻詩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