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本土經驗的呈現)

實驗劇場中的香港圖像

梁偉詩

2001 / 06

生存狀態與人際框架——談潘惠森戲劇的香港文化感覺

盧偉力

2002 / 10 / 10

十五年後友誼長存

佛琳

2003 / 05 / 14

破浪的舞台——八十年代香港戲劇

盧偉力

2003 / 07

出走——近代視藝創作群展

梁展峯

2006 / 05

一花獨香 眾花凋零

黃志華

2007 / 01 / 16

《華嚴經》與後進念犬儒

鄧正健

2007 / 07 / 07

性格分裂的第三代女性:時扎根、時流動

俞若玫

2008 / 02 / 13

Set Them Free 這裡加一點自由,可以嗎?——兼談對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的期望

張秉權

2008 / 05

劇場靈光的消亡——《仲夏夜の夢》與「劇場組合」之死

鄧正健

2008 / 06 / 01

雅俗不共賞

黃志華

2008 / 09 / 02

牛下開飯,拒絕懷舊——尋找動態的歷史紋理

俞若玫

2009 / 03 / 08

第四條窄路:論《三條窄路》

賴勇衡

2009 / 09

偷天換日的殖民神話和荒謬悖論

黃汶欣

2010 / 02 / 22

芭蕾.懷舊:伍宇烈的後現代風情

洛楓

2010 / 03

後九七與圍城電影

朗天

2010 / 05 / 31

紙皮、工廠與紅白藍——城市景觀的兩極化

梁寶山

2010 / 06

閱讀書展 閱讀香港

俞若玫

2010 / 07 / 20

旗袍變了,女人呢?

俞若玫

2010 / 07 / 25

《變天》改變了甚麼?

賴勇衡

2010 / 08 / 17

新港片誕生了!《打擂台》獲獎的文化意義

朗天

2011 / 04 / 30

文學 X 劇場:談香港近年搬演策略的轉化

陳國慧

2011 / 08 / 01

一個走一個追:香港警匪片的次類型生態

張偉雄

2012 / 03

向西之路:從落魄到戀母

張偉雄

2013 / 01

九七後香港武俠片

蒲鋒

2013 / 03

誤讀與顛倒——從得獎藝評看香港電影的低俗與主體

朗天

2013 / 03 / 03

當現實比電影更電影,我們解讀《毒戰》

朗天

2013 / 04 / 21

最終是你改變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

格子

2013 / 06 / 05

《我愛我家—城鄉生活藝術展》爭議

查映嵐

2013 / 08 / 01

Gai Fong, where is the Gallery?

Wendy Wo

2013 / 09 / 03

Yan can cook so can I - 香港人對藝術的看法

林龍傑

2013 / 09 / 14

世道崩壞:談近來港產片的「壞警」書寫

張偉雄

2013 / 10

維多利亞港上的巨鴨熱前後

吳美筠

2013 / 12 / 01

香港人怕什麼?——從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說起

朗天

2014 / 04 / 20

銀髮創意,生命的回應

俞若玫

2014 / 04

《教授》:「百年樹人」的陰影

賴勇衡

2014 / 06 / 23

尋家車上:從《烈火青春》開過來的「紅van」

張偉雄

2014 / 07

In/visible 現

Wendy Wo

2014 / 08

相見不相識——《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的後殖民情狀

梁寶山

2014 / 08

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上)

謝諾麟

2014 / 10 / 14

感覺良好還是猶猶疑疑?——《後殖民食神之歌》的九七幽靈

鄧正健

2014 / 10 / 21

電影的佔領任務

張偉雄

2014 / 11

把舞台還給市民——藝術 X 社運的範式轉移

梁寶山

2014 / 11

談談「雨傘革命」的藝術創作

馬世豪

2014 / 11 / 03

淺談純藝術之觀眾(一)

謝諾麟

2014 / 11 / 04

藝術/抗爭

朱振威

2014 / 12

「本土元素」在羅貴祥小說的作用(上)

馬世豪

2014 / 12 / 21

女兒窮,男兒有夢

張偉雄

2015 / 01

當作曲家全不親民…

黃志華

2015 / 02 / 25

影像的抉擇——高志強攝影展

周文慶

2015 / 03 / 14

「城鄉共生」,我們要「手護」的是什麼?

張煒森

2015 / 05

樓空而人不去:《樓城2015立夏版》的美學簡化

鄧正健

2015 / 05 / 13

談談近年獲選「香港書獎」的香港文學

馬世豪

2015 / 07 / 06

《維港乾了》:失效還是顛覆?

賴勇衡

2015 / 07 / 30

在抗命時代的意識下潛行——歪看《少年一心的煩惱》

鄧正健

2015 / 08 / 19

踩界的意義

俞若玫

2015 / 08 / 28

圖畫想要什麼?——香港雨傘運動期間的圖像之戰

梁寶山

2015 / 09

粵語歌詞簡史(1974 年以前)

黃志華

2015 / 09 / 29

在她記憶中說「我」的故事——評《廚房女事》

黃寶儀

2015 / 11

殘疾是動詞——談〈殘疾資歷〉概念

蘇苑姍

2015 / 11

美國Tex-Mex音樂——干香港人底事?

尹莫違

2015 / 11 / 16

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

鄧正健

2015 / 11 / 20

全球化下的本土情味

凌志豪

2015 / 12

從《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新詩卷》看早期香港詩人筆下的「香港」

馬世豪

2016 / 01 / 08

《午睡》:以發夢為方法

賴勇衡

2016 / 01 / 25

《十年》: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愛說矣

2016 / 02

《樹大招風》:大限前的無意識主體化

朗天

2016 / 04 / 17

淺談純藝術 - 藝評人

謝諾麟

2016 / 06 / 25

《再見潘朵拉》——神話改編的困難

邵善怡

2016 / 07

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

吳美筠

2016 / 07

《聽日你想點?》——十二名女性藝術家與《千戶》攝影展

周文慶

2016 / 08 / 20

粵語時代曲 @ 1952 年

黃志華

2016 / 10 / 11

粵語時代曲 @ 1953 年

黃志華

2016 / 10 / 26

為何 1954 年原創粵語歌比 1974 年的多?

黃志華

2016 / 11 / 14

經典再造:傳統能劇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凌志豪

2016 / 11 / 17

回歸記憶、當下與舞蹈:評《90後的黎海寧》與《舞在天空下》

黃寶儀

2016 / 12

電台與粵語流行曲 @ 1955

黃志華

2016 / 12 / 13

粵語時代曲 @ 1955 年

黃志華

2016 / 12 / 30

電台與粵語流行曲 @ 1956

黃志華

2017 / 02 / 22

Borusan Istanb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Ernest Wan

2017 / 03

後雨傘電影專輯:從未如此佔領過

張偉雄

2017 / 03

諧趣歌激增 原創歌劇減(粵語流行曲 @1956 之二)

黃志華

2017 / 03 / 04

淺論環境劇場作為城市場域中地方營造及主體性建構策略——以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三個節目為例

凌志豪

2017 / 03 / 23

香港音樂國族主義的里程碑

尹莫違

2017 / 03 / 29

威尼斯雙年展與文化身份

李海燕

2017 / 05 / 29

復刻唐滌生泥印本傾聽具對抗性的現代粵聲

吳美筠

2017 / 07

重構「廣東快車」:M+藏品展

梁展峯

2017 / 07

近年粵樂音樂會的三個老毛病

黃志華

2017 / 07 / 10

誰來研究香港粵樂名家的史料?

黃志華

2017 / 07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