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曲家全不親民…

作者:黃志華

發表日期:2015 / 02 / 25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立場新聞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本土經驗的呈現

 

香港的粵樂創作之興盛,僅是五、六十年前的事。到了1960年代及以後,卻是新作幾乎全無,好不凋零。


近十多二十年,省那邊有諸如《思念》、《琴詩》等交響化粵樂,港這邊也有些新一代飲西洋樂理水長大的作曲人,寫了些諸如《一葉知秋》、《栢架鵑鳴》等等頗有些粵樂風味的新作。


新舊對比一下,近十多二十年那批,不管是省的港的,都有一大缺陷,使之遠遠不如舊的粵樂作品!


這個缺陷,就是不親民!而這親民,卻是傳統粵樂作品所共有的優點!


傳統粵樂親民之處有二:


其一 便於演奏


傳統粵樂作品,人人得之而可奏,因為樂器演奏水平要求不高,也很少專為某樂器而寫,即使有,改用別的樂器奏也不會很難。所以,傳統粵樂作品,比如《雨打芭蕉》、《流水行雲》等等,吹笛子的、拉二胡的、打揚琴的、彈秦琴的、以至吹口琴的,都可以拿去當獨奏曲玩奏一番。


其二 俱宜填上歌詞演唱


傳統粵樂能深入民心,正正是因為大部份作品都曾填上歌詞來演唱,流傳廣泛。《雨打芭蕉》、《流水行雲》固然有無數歌詞版本,更輕快的《步步高》、《醒獅》、《旱天雷》等,一提起曲調,人們都會想起有關的歌詞。


時代不同了,期待當代的音樂家會為我們撰寫具上述兩種親民特點的粵樂,肯定是奢望!甚至是緣木求魚!


當作曲家全不親民,只喜歡寫些奏一次之後就可能束之高閣之作、只喜歡寫些只有技藝超群的音樂家才奏得來之作……普通音樂愛好者如你如我,該如何是好?


筆者的答案是:起來吧!不願像乞兒般等候作曲家施捨新曲的愛樂人!他們不寫我們就要自求多福!


何況回看傳統粵樂,還有一項為人忽略的傳統:粵樂人能奏樂能唱曲能寫新樂曲並不是特殊現象,而是基本的樂藝素養。這素養名家如邵鐵鴻、梁以忠等固然有,一般愛樂者亦普遍具有。再說,那個時代,這些音樂家全來自民間,又活躍於民間,這一點跟今天那群寫「粵樂」的音樂家也有頗大的差別。


愛樂者既然大多擁戴傳統粵樂作品,也該好好嘗試回歸傳統,發揚傳統,一於自己去寫粵樂新作,民間音樂民間自救。


或會問:作曲?好高深噃!


但世上無難事,感興趣的話,只要多研習多觀摩多嘗試,由簡單的寫起,寫着寫着就會感到也不是那末深不可測!


現在只是缺一些小曲創作入門或小曲賞析之類的書籍供研習供觀摩罷了。若有,愛樂者想自求多福,自行學作曲,當會易過食爆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