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諾麟
2016 / 06 / 25 | |
像素麵包 | |
純藝術中的藝評人是什麼?工作是什麼?是觀眾的導讀?是藝術家的鏡子?是在自圓其說中?藝評時的定義是否因人而異?對作品的方向和角度是什麼?個人喜好會否是其中一個準則?
就以筆者在純藝術課程的大學三年間開始,能夠接觸到藝評人的機會起比接觸到策展人的機會更加少,不竟修讀的本課為實習性藝術為主,而非藝術史,所以接觸到有關藝評的時候,就是在藝術史的環節,論文需要參考大量藝術史的文章外,亦需參閱相關藝術運動或個人作品的藝評,除此以外就沒有別的了。而第一次接觸藝評人,約在大學課程第三年期間所策畫的展覽活動後,透過一篇有關這展覽的藝評,第一次接觸到本地的藝評人,及後自身的作品亦得到幾位不同風格和型式的藝評人所分析。感覺藝評人對作品的分析,主要是透過一個或多個切入點來進行,以切入點作出無限伸延或擴張,以不同理論或事情或不同年代的作品作出比對,把藝評人對事情的觀點或角度表達出來。
近三年間,筆者亦開始進行了多次藝評工作,但是現在對這一個工作仍在摸索階段,評論的方式或態度主要是透過自身在藝術課程中的經歷、藝術工作上的經驗、個人背景的因素和對作本身的觀點等等作為基礎,在這些背景下,以認知來分析作品或是事情。這些年間對藝評分析的工作類別,大致可以分為展覽性和藝術生態兩種。展覽性的藝評是透過展出的作品,來分析有關藝術家在作品中的發展過程或進化經過而分析,所以觀看相關藝術家的展覽是連續性的;亦可能因為展覽是主體而改由另一方向來分析,基本上就是以切入點作為基礎。而藝術生態所指的藝評,可說是透過個人經歷轉化而成的文字,亦即是指本文”淺淡純藝術”這一個系列,把經歷過的或是見到藝術生態,以自身的觀點來分析,可說成是記錄某一個對純藝術現狀的角度。
筆者對藝評工作的方向,簡單而直接,所有開始都是出於個人對作品的喜好,而且只談喜歡的作品或是會細心觀看的作品。因為作品能夠帶動思考,已經是作出了評論的起點,作品的好是指在那兒?好的定義是什麼?有沒有連帶原因?有什麼理論或是背景支持?或是因為個人經歷等等,都是作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而帶動思考方面,是在那原素和方向上進行?可有思考的過程和結果?結論可有延續或支線的思考?這些都是筆者所關心或是展開評論的起點。所以筆者更是喜歡觀看系列性的作品,因為以上問題,基本上就是為了系列性的作品提出。
只談自覺是好的作品,那麼就可以逃避評論應知下是差的作品嗎?這點並不認同,因為要說一件作品差是並不困難,因為總有一套理論能夠支持作品是差,或是以極高的規格來分析被評論的作品。要是仍未足夠,就以個人喜好來否定作品,評論定有個人的喜好原素在內,不論如何客觀或是依書直說,個人喜好的情感定溶化其中。
雖然藝評人以經驗、背景、理論等等認知來分析作品,但是筆者到最後,始終都是站在藝術工作者的角度上,深信藝評人只能理解到或是觀察到作品的某些吸引藝評人的原素上,而非完全由藝術家本身的出發點。這一點在本文中不會談及,或者有機會的話,就在將來的文章”藝術家與藝評人”中再進行探討。
以上的觀點只由筆者出發,不同的藝評人自有不同對藝評的定義或是標準。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