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日你想點?》——十二名女性藝術家與《千戶》攝影展

作者:周文慶

發表日期:2016 / 08 / 20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明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跨媒介藝術的嘗試 / 本土經驗的呈現 / 社會事件與創作

 

今年香港國際攝影節(HKIPF)難能可貴地成就了一項文化藝術盛事——分別是正在太古坊ArtisTree與香港文化博物館進行展覽的《千戶》與《聽日你想點?》。兩個展覽,作為一枚銅幣的兩面,探索攝影藝術在當下的發展與可能性。同時側面地傳達,藝術家如何透過攝影藝術回應當下的社會。

 

沒有攝影的攝影展?

 

參觀《聽日你想點?》時,聽到身旁觀眾疑惑:「點解攝影節睇唔到攝影?」我想這也是不少觀眾共同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普通簡單,或有人會用一兩句故作高深的說話——「當代攝影就係咁」或「攝影藝術嘅嘢你識條鐵咩」——打發掉,但它卻是通向展覽的最佳角度。

 

HKIPF 邀請了十二名女性藝術家,用超過一年的時間透過思考「聽日你想點」思索當下的「攝影可以是什麼」。於是,她們向後反向思考,思考「昨天」的攝影是什麼——她們從今天的攝影,反思影像的意義,再探進攝影的歷史,直至回到攝影開始的源頭——繪畫。從源頭再重新回到此時,思考攝影在當下、在「聽日」的可能性。

 

例如朱穎文的《天、下、太、平》與蘇慧怡的《曲緒流觴》。朱穎文重回舊地,以遊戲的方式用光線在失落的地方添畫上各種各樣的圖畫。作品呈現出童時記憶中的純真與樂趣,也反映了當下的失落與無聊。蘇慧怡的作品分為《望我》及《我望》兩部分。觀眾站在《望我》前時,就像望著鏡片裡的自己,只不過這片黑色的鏡片被時空扭曲成黑洞般的摺痕。於是觀眾只能於昏暗的光線下尋找模糊了臉目的自我。這大概也是蘇慧怡自我療傷的方式——「每朝每晚也對自己說:一切安好」。或者我們能在《我望》的作品中感受到她的焦慮與不安;也是時代的、屬於我們年輕人共同的焦慮也不安。她邀請觀眾躺卧地上,觀看投映在牆壁天花板上的璀璨光影,一片繁華美麗的幻像。雨傘運動過後,她嘗試回到金鐘,尋找她曾經睡卧過的街頭。看到的卻是一比繁華忙碌的車水馬龍。她按下快門,將影像帶進展覽,讓一張街道的影像穿過扭曲的摺痕,投射出極光般的幻彩,成就作品《我望》。而你望到的又是什麼?

 

女性藝術家與女性藝術家

 

有一種偏見,人們很容易將女性藝術家的聯展看成是「女權主義」向「父權社會」的控訴。於是他們會期望看到被壓迫的女性胴體、被挑戰的男性性器官、種種受到社會不公等待的女性問題。但這些都沒有在這個展覽出現,無疑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進步。

 

展覽嘗試帶出一些問題,到底女性藝術家在創作藝術時有多少程度上會自覺自身的女性身分?可能,其實是,藝術家創作時是超越男女性別之分的,甚至是忘我的。那人們為什麼還需要在藝術家的名前冠上「女性」兩字呢?這裡區分的到底是什麼?所以有學者嘗試探問:有什麼東西是非女性不能表達出來的特質?例如女性獨有的敏感性與溫柔,以及她們在創作上對細節精密追求的視角?或者這些女性獨有的特質,事實上俱有普世的價值。就是說,也是男性值得去擁有與學習的價值。

 

於是引出了另一種誤解,人們總是客易把女性與男性的平等看成是「廁格數量的平等」;又或者在去除女性的獨有特質的預設下,從「被男性觀看的目光下」比較兩者的體力與勞動。這一有部分體現在,人們往往不經意地期望看見位高權重的女性作中性(接近男性)的打扮,或被期望表現出男性的氣質,認為這樣才是最合適的裝扮。相反,如果一名男性表現出女性的特質,也容易受到偏見的白眼,看成是軟弱的表現。

 

學者感嘆,由於女性的壓迫在香港大概不是一個常態的社會問題,於是關於女性主義的理論研究也似乎不太受到本地學者的重視,未能在本地好好深入地開展。所以女性主義的一些普世性的價值,還沒有在社會好好地普及與傳播。

 

香港國際攝影節主席高志強先生在另一方面察覺到這一時機。他發覺以往的攝影藝術,都是由男性攝影師/藝術家主導的媒介。原因大致上是由於攝影器材的笨重,以及攝影重視在技術上的追求。但他認為當下的數碼攝影,使攝影藝術從器材與技術中擺脫出來,也同時解放了女性藝術家在攝影藝術上的角色與地位。因此他認為是對的時候做女性藝術家的攝影展覽了。

 

傳統的《千戶》

 

相對於當下(Contemporary)的《聽日你想點?》,以傳統展覽方式出現的《千戶》相對遜色,但也可滿足一眾期望欣賞傳統展示攝影方式的觀眾。但作為銅幣的另一面,《千戶》展覽的更多是「昨日」的攝影。若果你對照一下上屆攝影節與今屆的分別,你會發現即使是傳統的攝影展覽,攝影節也嘗試顛覆以往一味找「大師」或知名攝影藝術家做展覽的習慣,而讓更多的年輕攝影藝術家參展。這大概也反應了不可逆轉的時代精神,如同今屆立法會選舉中湧現的年輕人面貌。但展開對「聽日」的想像,並非是為了否定「昨日」的攝影。而是思考如何讓自己站在昨日的巨人肩膀上,以望向更遠大的「聽日」。

 

展覽如何回應當下的社會環境

 

今屆香港國際攝影節除了非常香港(本土 local)的一面,同時也非常國際(global)。本土的當然是它表現了此時此地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表達自身對於當下社會環境的所思所感;國際的卻是它所傳達的普世價值。

 

《聽日你想點?》以這句廣東話捍衛本土話語的特色與重要性;同時它在本土的情感與思考上也傳達出普世共享的人文價值:例如女性主義的觀點、女性的敏感性與細緻。《千戶》讓觀眾從每一個家庭/家人的角度出發,去接觸與理解外在的這個世界。家,自然是十分本土的。個體與家人、與他人的關係,同時是形成社會的根本。

 

因此,開放人們對聽日種種可能性的想像,從家開始,從對家人的關愛這樣的普世價值出發,就是抵抗集體主義與國家主義最好的文化與思想。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一):「香港國際攝影節」《聽日你想點?》
日期:2016年8月10日至9月26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討論作品(二):「香港國際攝影節」《千戶》
日期:2016年8月6日至9月4日
地點:太古坊康和大廈1樓 Artis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