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評《康橋的告別式》的劇場安排

作者:邵善怡

發表日期:2015 / 10 / 08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自選藝評

 

《康橋的告別式》是Metro-HoliK Studio的重演劇目,編劇卓柏麟憑此劇榮獲第五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劇中把十年前後的片段不斷穿插,交代出兩段師生戀的故事。陳俊一(蔡澤民飾)與賴慧芝(鄭秋旻飾)在十年前分別與校內老師互生情愫,畢業十年,二人重遇,在賴慧芝向陳俊一追尋張Sir(黃嘉威飾)電話的過程中,帶出十年前的段段回憶。

 

場刊上印著「十年一瞬」,十年間,幾番人事變動,際遇、態度變了,但情感不變。劇內數次以畫外音的方式朗讀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部分詩句,「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劇名為《康橋的告別式》,告別的是求學時期在「康橋」追夢的情感。十年前,未離開校園的主角有年輕人不顧一切的衝動,因此他們願意付出、勇於追尋愛情;十年後,他們成為昔日追逐的年紀,是成長令他們躊躇與沈默,對於仍然留戀的對象,卻不敢主動聯絡。

 

導演選取了這十年間重大的事件於過場期間作投影,如九七回歸、1997年「六四」晚會、鄧小平在北京逝世的新聞、千年蟲、「911」事件等,片段播放期間分別出現陳俊一與賴慧芝的畫外音,說著該時的感受,但都無關歷史,而是從個人出發的回想。九七回歸,回想到的是那年煙花特別多,人們彷彿很開心的樣子;鄧小平在北京逝世的那天,陳俊一記起的卻是校際戲劇節比賽的演出內容,外星人找飛船、食報紙。事過境遷,昔日的大事,對於劇中角色而言,只餘下細碎的片段。導演以整個舞台作屏幕投影以上片段,新聞畫面充斥舞台,彷彿在提醒歷史的重要性,但劇場卻更大程度地將此作過場之用,未有好好利用以上片段,有點可惜。

 

舞台設計方面,佈景安排很用心。舞台分上下兩層,以「田」字四格的方式安放操場、課室、時鐘酒店、卡拉ok/家等不同的場景,佈景轉換的方法很簡單,只需推移阻隔板,便可公開場景。因此三小時內十八幕劇的轉換極迅速,雖然時序上不斷跳接,推進仍是很快。演出的流暢性,不單受場景變換影響,還有演員變裝的速度、對白設計的自然度與幽默感,以及上文提及轉場時播放的昔日新聞片段,也有助填補中間的空白,劇情充滿每一個過場,有一氣呵成之感。此外,每個場景各有一主色調,藍天作底色的操場、薰黃牆壁的課室、紅色暗燈的時鐘酒店、橙黃色系的卡拉ok/家,各場景著色分明,觀眾能瞬即聚焦與投入當中。

 

故事以賴慧芝自殺作結,她走到幕後,此時傳來巨響,聲音之大與突然,令人驚疑不定,彷彿是近距離參與其中,讓觀眾有切身感。十年前的她於黑板下方刻著「沉重的我走了」,便悄悄別離,以沉默作結。結尾的一聲巨響,一方面是消極地對夢/張Sir的繼續追隨,一方面推動了陳俊一向Ms Leung(郭麗敏飾)表明感受。「這十年來,你過得好嗎?」是賴慧芝在開首時對陳俊一的提問,那時的他沒有直接回應;結尾陳俊一對Ms Leung說出同一句話,Ms Leung點頭回應,他才釋然,他終於解開了十年來心心念念的困擾。「尋夢?」對於夢想、情感的追尋,我們都心存問號,最重要的或許是直面內心感受,而不是變成自己曾經唾棄的對象。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康橋的告別式》
評論場次:2015年9月18日,晚上8時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