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與政治的楚河漢界之間——周俊輝落選雖敗猶榮

作者:梁寶山

發表日期:2011 / 03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藝術界》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文化政策與行政 / 社會事件與創作 / 自選藝評

 

不是政治波普,亦沒有任何隱喻,周俊輝把三任香港特首都畫過了。政治離生活有多遠?電視機登堂入室,成為茶餘飯後。問題是急速變化的政治環境,政客的承諾像明日黃花。周俊輝不過是以慢打快,把政客信誓旦旦的音容以定格方式在畫面上忠實地保存下來。其實在藝術上,政治內容只是他的小碟,他更關注的是媒介之間的轉換和香港人仍舊難以擺脫的身份問題。

 

Chow in front of his latest work CY Leung,"June 4 Incident for sure was a tragedy for Chinese".
Not political pop nor conveys any political metaphor, Chow Chun-fai painted all three CEs of Hong Kong. Politics is not sometime beyond reach by the ordinary people; rather it intrudes our everyday life through broadcasting news. Claims by politicians constantly repeat and being forgotten by the mass/media. Chow chooses to counter the speedy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 slowness. He is in fact a realist, records the ephemeral and mediated reality in his paintings. Politics is one of the side dishes of his repeorate; what he concerns the most is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edia and the identity politics still frustrating the HK people.

 

“我一向不相信‘政治藝術’—但卻在2012年以藝術家身份參選立法會。”

“藝術圈內出現兩極化現象——有藝術家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卻漸漸放下藝術,更甚者認為美學只是無謂的裝飾;另一邊廂有藝術家對政治完全冷感無知,藝術制度專業化,產生一些只懂循規蹈矩的藝術家。”

 


攝影:秦紹良 Ziv Chun Shiu-leung

 

攝影:吳偉昌 Stanley Ng

2012年7月26日報名參選當日下著滂沱大雨,藝術界的老友都來撐場支持。大家都心裡有數,選舉勝算不高,但總是要有人願意走出來,才有望改變悶局。It poured heavy rain on 26th July 2012, when Chow announced he would run for the election. Friends from the art scene gathered together to show their support, hoped the election would bring some changes to the stagnant political situation.  )

 

此刻在執筆的我,大概是周俊輝筆下的前者。在這個西九x特區年代的交叉點上,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夤夜趕科場。工廈藝術家關注組在2011年冬決定由周俊輝出選;而在更早的夏天,我公開聲言不再評論當代藝術。

 

阿輝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學弟,出名勤奮上進,有著明星一般的面孔,卻老誠持重。我不算看著他長大,但九七香港回歸,正好劃分出兩代人的不同際遇。殖民地後過渡期,藝術突然變成文化民主的標誌,最後一任港督成立了具選舉成份的藝術發展局,裝置、行為、文化身份、獨立藝術空間在最後倒數前像雨後春筍。雖然中環星羅棋佈的商業畫廊之中,只有漢雅軒會在中國當代藝術以外“兼售”香港藝術,但以一國兩制方式結束殖民統治的政治例外,卻為香港藝壇家帶來百年一遇的國際曝光,足以讓藝術家以精神勝利法抵銷在主流社會中的寂寂無聞。

 


攝影:林慧潔 Lam Wai Kit

早在2003年剛畢業,周俊輝與關尚智、李天倫組成兄弟邦在火炭工業區成立第一個工作室。Chow set up his first studio with his best friends Kwang Sheung Chi and Otto Li in 200?; by that time, all were still undergraduates at the near-by Chinese University.

 

踏入特區時代,藝術在主流社會中逐漸變得“有用”,並非因為文化能維繫身份認同與建立社會共識,而是協助香港在全球化帶來的城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用文化地標、創意產業、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留住精英,在全球勞動分工中迎頭趕上。政府在2004年首次提出由地產商一手包辦興建西九娛樂藝術區;2008年因民意沸騰被推倒重來。在這期間,畫廊、藝術博覽、市區重建、高檔商場、豪華酒店、甚至週末藝術健身(art jam)等任何想得出來的小資場所都急不及待成勢而起。阿輝2006年碩士畢業,首個商業畫廊個展早在2004年舉行。時勢做英雄,他們這一代註定就是“西九”的首批受益人。雖然政府投放在文化藝術的公共開支有增無減,但無論是獨立空間抑或康文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都得越來越與企業化掛鈎,文化不再單純是服務,藝術是為年青人的理想職業,卻不一定是安身立命的志業;而龐大的畢業生人口,當然更不保證就業。

 

2011年「書寫夥炭」,由策展人梁展峰主持,藝評人梁寶山與藝術家周俊輝對話。'Writing Fotan' art criticism project in 2011. Art critic Leung Po-shan Anthony in dialogue with artist Chow Chun Fai, moderated by curator Jeff Leung.

 

儘管參與了獨立媒體而與社運越走越近,我還是未能準確量度藝術與政治之間的距離。勸說阿輝去參選,我至今一直意難平。選舉一旦成功,等如斷送了人家的藝術前程。槍打出頭鳥,就是一如預期之中落敗,在這個左右難分、保守抑激進莫辯的亂世之中,又能保證路遙知馬力?

 

攝影:梁寶山 Leung Po-shan Anthony
向全港市民播放的電視台選舉辯論,周俊輝與其他候選人舌劍唇槍,既嚴由又搞笑。

 

從前最具創意的人跑去當藝術家;現在卻都跑去搞政治。在本雅明以藝術政治化對付政治藝術化的策略之間,阿輝卻沒有當維權藝術家,反而回到老路——讓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既不抵觸、又不混淆。選前選後,創作方向一如故我。議政辯論,比專業政客更交足功課。最後輸掉選票,卻沒有連藝術也一拼輸掉,更把二者矛盾地統一。

 

香港社會氣氛自由,但民主政制局促不前。立法會原應是透過所有市民公平參與,締造社會共識的地方。然而自殖民地以來用以保障少數商界精英利益的功能組別選舉,在特區時代卻被保留下來。情況與保障少數民族的選舉制度類似,但受保障的,卻是以商家和保守政治勢力為主的既得利益者。按行業劃分的功能組別選舉,一般只會強調由少數選民把持的業界利益。周俊輝雖然以藝術家身份參選“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卻提為所有市民爭取被企業化所淹沒的文化權利,並且打破幕後拉票的慣例,直接走到街上廣發傳單、逐家拜訪、出席論壇。迫令對手也向沒有票的市民交待政綱,更令尋常百姓對藝術家從此刮目相看。

 


攝影:梁寶山 Leung Po-shan Anthony
香港的城市空間向來被過度規管,街頭文藝活動並不常見。選舉在即,周俊輝選擇幹回老本行,在步行街上寫生,宣傳政綱。

 

選舉工程馬不停蹄,我一直貼身旁觀。印象最深的是一晚拉票到深夜,阿輝送我到另一位藝術家老友關尚智與黃慧妍家渡宿。我在客廳沙發上倒頭大睡,但他卻順道把需提早托運到利物蒲雙年展的作品《重組“香港—樂在此,愛在此!”》裏,共108將定格重畫塑膠彩原作送給關尚智作後期處理。選前最後一個週末,團隊想讓他以最自在的方式——寫生拉票。旺角的步行街熙來攘往,輝卻難得動樂在其中。

 


圖:《重組“香港—樂在此,愛在此!”》錄象及繪畫, 2012 以塑膠彩重繪旅遊宣傳短片定格畫面,再重組成象錄。典型的香港圖象,維港、美食、大佛與迪士尼變得既熟悉又荒旦。Reproducing ‘Hong Kong – Live it, Love it!’ video and paintings 2012.

 

周俊輝一直認為藝術品委婉蘊藉,不是表達政治訴求的有效方式;作為藝術家,最直接的解釋是宣稱參選是行為藝術。事實上,是次選舉確有行為藝術家龐一鳴選擇難度更高的地區直選,身體力行反對由資本為所有人劃定的生活方式。結果二人均以大比數落敗:周俊輝以477票敗給獲1,106票的主要對手。龐一鳴則在整個共有874,694名選民的選區中獲得僅6031票。我懷疑當代藝術,卻從不否定美學,故此並不同意美學只是裝飾的說法。把政治與藝術視為目標與手段,只是出於把美學與倫理割斷的現代想法。好的政治藝術不單不只是政治口號或宣傳,或僅透過改變具體的生產模式,從而為弱勢者賦權。藝術不一定要以政治作為內容,才能產生政治效果。套用流行的洪席耶說法:美學能撩動感知的分配,當我們能調動政治與美學上下左右的必然配對,人與人、人與權力的關係才有望重新展開。本文無意為這位偶像造神,只是如果我們還相信藝術,我更期待有朝一日能越過兩者之間的楚河漢界。

 

攝影:秦紹良 Ziv Chun Shiu-leung
火炭也是龐大鳴的選區,藝術家的集中地。直選和功能組別遊戲規則各異,從來沒有候選人會搭檔落區接票。畫家與行為藝術家,卻知其不可而為知。

 

立法會點票工作在選舉結束後通宵進行,競選團與支持者於宣佈結果時大合照,時為翌日早上接近11時。左起:陳家儀、黃津玨、李海燕、楊雪盈、周俊輝、陳清僑、謝健民、梁寶山、黃建宏

 

2009年香港政治推出工廈活化政策,希望加快工業區土地升格為盈利更可觀的商業用途。大量藏身於工廈的藝術家不是面臨加租便是被逼遷,情況雖不如「暖冬」般惡劣,但背後的政治經濟結構卻是相同的。來自不同工業區的藝術家因而組成關注組,不單爭取藝術家權益,更關注各種影響藝術生態的發展項目。選舉過後,關注組在原有基礎上發展成「香港文化監察」,長期關注文化政策,促成各方建設性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