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俊輝
2015 / 03 / 07 | |
《大公報》 | |
楊振業編導、胡境陽聯合編劇的《小津風景》,是向已故電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致敬的多媒體劇場作品,最大特色是把演員在台上演出的戲,用三部攝影機拍下來並作即時剪輯及大銀幕放映,原理就像現場直播的演唱會或電視節目。此外,陳偉發、劉子斌、馮國基更以現場演奏替這齣即演即拍即放映的電影作配樂,一些具爵士味道的音樂尤見神采。
此劇的結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齣把小津電影特色融入現今香港家庭、社會的戲中戲(以小津的《晚春》為創作藍本),看來兩位編劇認為小津那些細緻刻劃家庭狀況的電影,在題材上是不過時及能跨越地域界限。小津電影總不會有曲折離奇的劇情,亦不會炮製緊張刺激、激情、浮誇的戲劇效果,而是以舒緩的節奏淡然演繹生活的瑣事煩事和值得關注的事,明顯戲中戲跟從小津的電影風格,劇情包括:影樓老闆周平(吳偉碩飾)詢問女兒周紀玲(蔡運華飾)會否跟妹妹(馬嘉裕飾的周曉玲)一起赴某飲宴;周紀玲的表姐 Rosa 向周平提及其媽媽患腎病,譚家敏把 Rosa 那鬱結未消、略顯感慨但情緒大致平伏的說話狀態演得自然,觀眾能意會到 Rosa 的媽媽可能已離世一段時間。
劇中已是手機、數碼年代,周平的影樓因生意淡薄將結業,曉玲的男友(成博民飾)趁結業前替影樓連周宅拍紀錄片,把當中的一景一物、周平拍證件相和全家福時的工作實况紀錄下來。從電影美術指導潘燚森設計的佈景中,可見影樓連周宅的牆壁質感與顏色、傢具款式、一些舊照片和一台舊式收音機,都具濃烈的懷舊色彩並替角色的往昔生活留下印記,這些舊事舊物在編導心中的地位及意義,顯然等同也充滿舊事物兼深刻體現親情、人情味的小津舊戲。當周平替兩位女兒拍照時,觀眾同時能從大銀幕目睹她們童年時的合照,使筆者看時為「歲月變遷但親情不變」的動人畫面深受感動,皆因親情、人情味在現今有太多低頭族(玩手機)及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中,看來比小津在世的時代淡薄得多。
小津的多齣電影均有父親喝望女兒結婚的情節,戲中戲裡周平也不時叮囑周紀玲要找男友或帶男友見自己,劇末更巧妙地把小津遺作《秋刀魚之味》中的婚禮戲跟紀玲的婚禮片段剪接在一起,充滿一份時空交錯的趣味,使人加倍感動。
布景既像一塊超闊銀幕,又像一個片場,當戲中戲的演員每演一場戲前,都聽見台上的攝影師/導演(由演員扮演)如真正拍戲般叫 “Action!”,教觀眾深感台上的一場場戲是戲劇與人生的混合體。演出開端放映的《小津風景》片頭,把黑白舊片常見的片頭特色模仿得神似,而大銀幕展現的演員演戲畫面,因有三部攝影機同時拍攝便可讓導演楊振業即時選取不同角度的畫面作放映,令放映的效果更具電影感,當然這三部攝影機擺放的鏡位,也須能應付小津作品必見的低角度拍攝(又稱「榻榻米鏡頭」)。此外,大銀幕亦在每場戲之間的換景時間插入預錄的空鏡(即拍攝街景、建築物外牆而不拍角色演戲的鏡頭,以舒緩影片的節奏),自然使電影感再增強一些。頭三份一齣《小津》的畫面用上黑白,其後三份二則轉用彩色,明顯象徵小津執導生涯由黑白片跨越到彩色片的年代。
跟戲中戲不時交替出現的第二部分結構,是關於小津從出生到下葬後的事跡敍述、演繹,這些事跡細緻到連小津遺言講:「電影是戲,不是意外」都被提及,作為名人傳記算能滿足到小津迷與初認識小津者的好奇心。事跡敍述、演繹中有兩場重頭戲,一是關於小津作品創出新的電影語言,如拍人物對話戲捨棄傳統的正/反鏡互換拍法,另覓要觀眾更易進入角色心境的新拍法,楊振業特意用紀玲與 Rosa 邊吃甜品邊對話的戲中戲作了一次易理解的美妙示範。
劇首打出的一段字幕借知名電影導演 Wim Wenders 的著作文字,引領觀眾從多角度對「和平」作反思,其後敍述、演繹小津事跡的第二場重頭戲,正是關於小津曾於日軍侵華時殺中國人,可惜《小津》除了劇首便祇有此場戲提及戰爭與和平,令觀眾感到未夠喉,祇好這樣看:小津作品總是描述平凡家庭的悲、喜事,風格樸實恬靜,似盼觀眾珍惜和平下的家庭生活。小津電影的鏡頭總是靜止的,但台上的攝影師有時邊拍邊為遷就鏡位而移(搬)動攝影機,卻把鏡頭搖晃得厲害,即突兀地脱離了小津的視覺風格。
眾演員在台上說話時大致說得不似演戲而是具生活感,尤其飾周平、周紀玲和 Rosa 的演員能把心中的情感流露得自然。值得一提,筆者感到飾周平的梵谷在台上的某些神態,有點似小津的御用演員笠智眾。
討論作品:《小津風景》
主辦單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