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俊輝
2017 / 05 / 12 |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 | |
香港戲劇工程主辦、北區青年劇社製作的音樂劇《#hashtag——時代吶喊》,由麥沛恆為導演、亦負責編舞和舞台視藝,而李寶瑜則為作曲、編曲和音樂總監。劇本由兼任作詞部分的梁傳恩編寫,亦包含眾演員的共同創作。
劇名中的「吶喊」與場刊分場表內「鴨的喜劇」、「藥」等標題,都是源自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但此劇並不是照搬《吶喊》內容的改編作,而是在內容上將魯迅筆下那些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深層次矛盾,換成現今香港的社會深層次矛盾,但仍保留魯迅的創作精神。所謂「社會深層次矛盾」就是當時有不少覺醒派市民(如魯迅及年輕族群)認為中國人的某些守舊、封建思想很荒謬討厭,但懷有守舊、封建思想的老百姓(以非年輕族群佔多)偏偏又相當普遍,兩者在相處和生活方式上便產生大大小小的衝突。而這種涉及新與舊社會文化、權力操控與被操控、兩代代溝的衝突在現今香港社會中仍不斷發生,如《#hashtag——時代吶喊》的序幕戲〈社戲〉,正彰顯香港年輕人將中共破壞一國兩制和不顧港人生活感受所產生的許多社會現象(卻有不少長者撐中共),拿來當作笑話去大力諷刺、挖苦,就如網上改圖改歌等二次創作成品。而魯迅版本的〈社戲〉當然沒有代表林鄭月娥當選新特首的「777」角子老虎機畫面(麥沛恆設計的「777」錄像畫面顯然是在演出前幾天,才為剛選出的新特首特意加插),小說中寫的是城鄉對立。
《#hashtag——時代吶喊》的序幕連十三場戲,在內容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刻畫年輕人生活困局的劇情線,二是反映年輕人怎樣面對近年香港政治困局的非線性戲劇片段。兩者有接合之處,如在序幕中眾演員載歌載舞時所穿著的是帶有金或銀色的服裝,唱的《東方都市》歌詞填滿政權與商家的市儈、私心,包括政權建人工島供發展地產(公屋屬陪襯)、最低工資祇加一元、推動「一帶一路」以吸納大量內地人來港唸大學,以及北區佈滿金舖藥房名店,給觀(聽)眾的感受是「香港市民的生活苦況和埋怨,不及政商界的收益和財勢操控策略重要」。這種感受正跟於劇中其後出現的女方嫌男友的家太狹窄(不及另一個男人的家)、任職於髮型屋、想當職業歌手的男方遭伯母輕(歧)視等……放在愛情線上的劇情呼應起來,又串連起年輕人想當考古學家但遭家長指「不切實際」、年輕人上街抗議社會不公義兼政制不平等,卻被家長警告「要專心讀書!」、家長以「不好好讀書便像街上的婆婆般要拾汽水罐」等零碎的戲劇片段,觀眾可深刻感受到戲中的女友、家長就好比序幕的商家、政權,而年輕人就好比廣大市民;後者不獲前者尊重和信任,以致產生很多生活與精神上的困擾。
換言之,創作人用戲劇片段與劇情線所串連的戲劇主題、訊息是一致的,既能讓觀眾從多角度觀察(甚至反思)各種涉及貧與富、權力關係的社會現象,亦見現實社會的怨氣和無奈於劇中逐場逐場戲積累,令觀眾愈看便愈產生一份感到沒有出路的鬱結感。但這種呈現怨氣和無奈的手法,又令鬱結感和哭笑不得的觀劇情緒混雜,所謂的「手法」就是將怨氣和無奈融入通俗處境喜劇(如劇中的愛情戲)或生動寓言故事(例如以動物園裡動物的角度和處境來比擬雨傘運動中的佔領局面)的包裝中,產生的戲劇效果就像網民在社交網站針對社會不滿抒發己見時,那些苦中作樂的筆觸。
劇中亦有一些十分精警或具感染力的戲劇處理,如女方提議吃日本菜而男友就不斷談論泰國菜。互不理睬、各說各話的場面,就像現實中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在充耳不聞下根本無法溝通,要讚的是創作人巧妙地將這對男女從吃甚麼到應否買樓的深層次矛盾轉化為極具對峙色彩的歌舞場面,《兔與貓之爭》中一句句男方向女友強調自己誓要擺脫「無出息」的委屈歌詞,配合女方那一個個帶有還擊侵略之意的舞蹈動作,容易教經歷過溝通困難的觀眾看得共鳴兼深感震撼。
以不同版本在劇中三度響起的主題曲《未放棄的約定》旋律易記,而編曲效果則跟“I wanna fly up high”等歌詞同樣有一份年輕人追求理想的熱血,若將該份熱血跟劇中三個年輕人(包括高唱主題曲的愛情線男主角)坦誠地暢談畢業與願景的喝酒戲、民眾大合唱《海闊天空》時以「原來人與人之間嘅關係可以咁和諧」作總結的抗爭集會戲並置來看,除了感受到堅持信念、彼此有心溝通、具萬眾一心的和諧外,還不難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或(常)存在教人感到唏噓的落差。創作人用「和諧關係」來形容集會者唱《海闊天空》、動物園裡的動物抗爭來比擬雨傘運動的處境,見到的是在人物、處境的刻畫與戲劇意義的呈現上,未夠深入細緻兼未能讓觀眾接收到更多值得深思的東西,如政治集會者的背景、思維、抗爭目標、手法一定是和諧統一嗎?現實的民主派有著不同的政治光譜,為何劇中的集會抗爭者都是面目和背景模糊,而不見深入刻畫每個角色有何政見、生活取向上的分歧?建制派支持者會覺得片中的集會抗爭者是「和諧」嗎?兩派之間有否想過用甚麼方法化解溝通上的衝突?亦不見任何戲劇上的處理。
此劇的愛情戲主線跟眾多寫政治的戲劇片段同樣不見戲劇內容上的進展、蜕變,既沒寫出個别集會抗爭者在眾多社運事件結束後有否政治取向的轉軚,又沒寫出他們有否繼續把自己的政治信念融入生活的實踐中;另一方面亦沒寫出愛情線男主角在女友跟他分手後如何面對下一段戀愛,更沒寫出此男子的父母會否像前女友的媽媽般對他的職業、理想有偏見。換言之,整齣戲拋出了大量社會問題,卻不見深入刻畫構成這些問題的遠因近因,也沒嘗試寫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不可行或令人困惑之路。沒寫看來不是有心留白或留白技巧不足,而是在戲的剪裁上出了問題,如整條愛情線寫得薄弱,便遭眾多政治戲劇片段掩蓋了劇力戲味。劇首,幾個女孩子在網絡談論某馬來西亞心上人的諸事八卦兼種族/樣貌歧視,冗長得令人感到沉悶。何不作删減並把愛情線的內容增加?此劇全長只約七十分鐘,有加戲的條件。
筆者非常喜歡劇末一段,眾演員脱下金或銀色的服裝,衹餘黑或白色的服装,似象徵生活變得單純、自在,而捨棄了狂賺錢的好勝、盲目或身不由己。當筆者目睹台上十三位演員載歌載舞時充滿衝勁、十分合拍兼能跳活歌詞帶出的各種思緒狀態時,便深感演員本身也是個活得單純、自在的追夢者。十三位演員的演技縱使不像專業演員般絲絲入扣又發放出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但每位演員確能將所演角色的個性特質演得似模似樣,印證現今多才多藝兼肯努力的年輕人多的是,只不過現今香港社會愈來愈規範年輕人的學習、思維和處事方式,可是要年輕人像劇中般盲目向某人某事鼓掌而放棄自己的想法?筆者深信年輕人是有智慧替自己作出合適選擇的。
討論作品:《#hashtag——時代吶喊》
演出單位:北區青年劇社
評論場次:2017年4月1日,晚上8時
地點:北區大會堂演奏廳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