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藝術節:不一樣的東歐版《哈姆雷特》

作者:張秉權

發表日期:2017 / 04 / 30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香港01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自選藝評

 

四月初專程到台北看「台北國際藝術節」由奧斯卡.爾斯諾瓦 X 立陶宛OKT劇團演出的《哈姆雷特》,看得很愜意。它又一次引證了經典的永不過時,也又一次示範了翻新經典的最重要條件:有觀點有態度有風格。

 

真是翻新得要緊。從來沒有想過哈姆雷特可以由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演員扮演,也從沒料到演這個戲可以沒有墓地場面,也沒有哈姆雷特和雷厄提斯的比劍決鬥。

 

然而,戲卻是非常好看的。它把「扮演」、「身份」、「顧慮」、「行動」這幾個元素把握得精準而富有趣味。

 

只緣這是個扮演的時代。社會分工精細,人際關係複雜,我們經常要扮演不同角色,又都常在扮演當中迷失真正的自己。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Oskaras Koršunovas)卻能借助莎翁這個作品,既審視扮演本身的曖昧與暴虐,又反過來透過扮演,讓我們尋回自己的身份。

 

戲因此是以化妝間作為全劇的主要場景。九位演員早就背著觀眾坐在一列化妝桌前,觀眾也可以透過鏡子隱約看到自己,彷彿也在照鏡子。然後,大堂燈非常緩慢地,以逾五分鐘的時間漸暗,慢慢地滑進演出:演員向鏡中人發問,由輕聲至激動地大喊:「你是誰?」

 

這是原劇的第一句台詞。

 

馬達聲與噴煙霧等舞台效果之後,是三個人顛三倒四地扶著椅子,面向著觀眾席驚恐不安地問:「你是誰?」導演馬上便把這第一句台詞轉化成守城人和賀拉旭在城堡上看見先王鬼魂的戲。「你是誰?」問的對象既是觀眾,當然更是鬼魂。導演的手法明快而直指人心。

 

鬼魂是看不見的,而死去的先王卻赤裸上身在台側被推出來,但是,他隨著披上長袍,扮演剛登上王位的王叔。這個神來之筆有力地顯示了演出和當代現實的關係。統治者,新的舊的,有分別嗎?分別在什麼地方?本質上的?還只是裝扮上的?這是戲從初段就抛給觀眾的問題。

 

然後,哈姆雷特正式亮相了,用白油彩塗滿了臉。這個超現實的裝扮反更突出主角痛苦無奈,為要面對母親與王叔而強自壓抑的情感真實。一隻裝有紅燈烏鴉模樣的角色出現,它跟其後間或上場的大老鼠一樣,有效地加強了戲的詭異氣氛。在王叔和王后退場之後,哈姆雷特抺掉臉上的油彩,他再不必裝模作樣了,他痛苦不堪地臥在化妝桌上唸出原劇著名的一段獨白:「人世間的一切是多麼可厭、乏味而無聊!一個荒蕪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雜草。只不過是兩個月而已(而母親已經改嫁給叔父),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另一段更著名的獨白,導演的處理更是令人擊節讚賞。上半場後段,哈姆雷特親見過父親的鬼魂,知道父親是被殺的,乃決心要在這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負起重整乾坤之責。但他也知道,在要實踐這復仇行動之時,他與奧菲莉亞的關係可能會成為負累,他為此感到另一層的痛苦。為表達哈姆雷特的掙扎,導演特意把整列化妝桌轉90度,讓哈姆雷特坐在化妝桌末端面向觀眾。他先回頭看看化妝桌後面(與妝扮無涉)的素淨純潔(在整個戲中唯一穿白衣的角色)的奧菲莉亞,然後唸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我們完全明白哈姆雷特顧慮的理由。

 

然而,這只是這段台詞的第一次處理。

 

下半場的翻新更讓觀眾目瞪口呆。「戲中戲」是整個演出的關鍵,因此,原劇第三幕第二場哈姆雷特指導演員怎樣處理台詞的一段戲,包括戲劇目的是「展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等至今仍然閃閃有光的語言,基本上完整不漏。導演並且讓化妝桌與其他演員同時移動,讓「裝扮」本身也成為角色。而在哈姆雷特與賀拉旭商量如何觀察王叔看戲的反應時,其他演員就紛紛塗臉整妝,預備「扮演」⋯⋯

 

塗上白臉的演員並列坐在下舞台前方面向觀眾。他們既是王叔王后奧菲莉亞等角色,又是演出戲中戲的演員。全憑唸白的方式和哈姆雷特在眾人之間的穿插周旋,再加上戲中戲台詞的回聲處理,我們完全看到先王怎樣被謀殺,王叔與王后如何調情,然後,王叔如何驚惶不安而不肯看下去。他並且暴怒地離開座位,他以白色紙巾抹掉臉上油彩,而紙巾登時變紅。剎那間紅巾滿天飛,此後滿台紅色,直至完場。這一場讓「表演者」與「觀看者」合一的處理是極厲害的,它明明白白地彰顯戲終歸是要演給「自己」看的。戲不但能夠展示人家的善惡本來面目,更能展示自己的本來面目,讓人看清自己的身份。同場出現的大老鼠,為這個寓意提供了超越寫實層面的註腳。

 

這個重頭戲之後,戲便急轉直下。但是,哈姆雷特逼母親自省的一場還是非常好看的。同時扮演先王與王叔的演員站在一列化妝桌中間,赤裸的上身半邊披上黑衣。於是,哈姆雷特要母親看清楚父親照片的時候,看到的是化妝鏡中反映出來的赤裸裸的父親優美形象;而當轉過頭來看另一邊呢,卻是披上黑衣的惡毒污濁的王叔。這個處理既巧用舞台設計,又發揮了一人兼飾兩角的效果,實在高明。

 

然後,導演快刀斬亂麻,把所有情節包括奧菲莉亞瘋癲以至死亡、其兄雷厄提斯回國,以至墓地戲等都壓縮到亂糟糟的化妝間裏面來。然而,快中有慢,在哈姆雷特與雷厄提斯的對峙中,王后服毒求死,脫去上衣的先王/王叔大叫:「別喝!」但是王后還是喝了。然後,是一段靜場。王后、王叔、哈姆雷特三人互望。王后眼中的「丈夫」究竟是先王還是王叔?抑或已經分不清了?在頗有宗教味道的歌聲中,她心中有的是懺悔,是救贖,還是愛?這節奏特慢的一場是動人的。

 

哈姆雷特終須是要與雷厄提斯決鬥的。由於導演抹掉定計下毒的瑣碎情節,於是連比劍也略去了。導演安排身上染血的雷厄提斯把紅色顏料直接抹在哈姆雷特身上(讓他重傷),隨後哈姆雷特又跑到王叔處擁抱著他,王叔身體也染紅(而死)了。一切乾淨俐落!然後,瀕死的哈姆雷特跪在下舞台中央,再來一次「生存還是毀滅」這段獨白,這次,用的是激烈的口吻,於是,生存,毀滅,顧慮,懦夫,這些經典詞突然有了別樣的新鮮力量。在演出中佔重要位置的音樂這時換上夾雜強大鼓聲的進行曲,既是配合劇情的,更是超越時代的,一下又一下,彷彿是天地之聲。賀拉旭走到哈姆雷特處,對著觀眾說:「一切歸於沉寂。」他輕抹哈姆雷特雙眼讓他瞑目。燈光熄滅,劇終。

 

觀眾帶著複雜的感情離開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回望著舞台上紅巾和白花交集的化妝間,剎那間那已經成了血腥與純潔並陳的世界⋯⋯。於是,觀眾大概都會明白,由五十多歲的中年演員扮演哈姆雷特,正好突出這個訊息:一切不過都是扮演,正如先王與王叔可以合一。關鍵是你怎樣看自己,怎樣回答「你是誰?」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這個血汚與純潔雜陳的年代,在這個網路縱橫的「後真相」年代,在這個容易陷入「回音室」而自我迷失的年代。

 

對於來自立陶宛的表演團隊來說,這個,也是東歐人在東西夾縫中感到困擾的年代。

 

早已經看過多個《哈姆雷特》了,而這個版本仍然叫人難忘。直面當代現實的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顯示了非凡的藝術功力。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哈姆雷特》
演出單位:奧斯卡.柯爾斯諾瓦 X 立陶宛OKT劇團
地點:國家戲劇院(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