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美學發展)

形上劇場——當代華文戲劇的一個現象

盧偉力

2000 / 07 / 07

實驗劇場中的香港圖像

梁偉詩

2001 / 06

生存狀態與人際框架——談潘惠森戲劇的香港文化感覺

盧偉力

2002 / 10 / 10

朱踐耳及上海新室樂團——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隨筆之二

劉靖之

2002 / 11 / 08

破浪的舞台——八十年代香港戲劇

盧偉力

2003 / 07

邊緣還是主流:兩幅畫的爭議

何慶基

2004 / 08 / 12

出走——近代視藝創作群展

梁展峯

2006 / 05

一花獨香 眾花凋零

黃志華

2007 / 01 / 16

《華嚴經》與後進念犬儒

鄧正健

2007 / 07 / 07

中樂傳統反轉再反轉

黃志華

2007 / 10 / 30

外國人眼中的香港科幻城

張偉雄

2008 / 03

劇場靈光的消亡——《仲夏夜の夢》與「劇場組合」之死

鄧正健

2008 / 06 / 01

在威尼斯的一圈跑

梁展峯

2009 / 06

細味森田芳光的含蓄魅力——《其後》25年

登徒

2010 / 05 / 24

讀劇作為方法——「讀劇沙龍」觀後

鄧正健

2010 / 10 / 11

華人舞者的文化行李箱——國際舞蹈研討會述評

洛楓

2011 / 02

掟書撞奶茶

登徒

2011 / 03 / 17

「展覽是羅生門?」之後的自述(多於自省)

梁展峯

2011 / 07

菲林,就是電影

張偉雄

2011 / 11

從簡約主義到敘事主義——論鄧樹榮的劇場空間探索

盧偉力

2012 / 02

當代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與美學實踐——兼談幾個本土後現代主義範式

盧偉力

2012 / 03

以身體技藝行銷香港——《打轉教室》的軟實力迷思

鄧正健

2012 / 09 / 23

垃圾站旁舞出香港成長——《免治O孃》後現代主義突破

盧偉力

2013 / 04

如果我可成為另一個人——前進進《金龍》的形式本土化

鄧正健

2013 / 09 / 27

《羅密歐與茱麗葉》——淡掃娥眉的簡約美學

格子

2013 / 11 / 12

都是因為愛

李海燕

2013 / 12

維多利亞港上的巨鴨熱前後

吳美筠

2013 / 12 / 01

談邱剛健編劇的電影作品

蒲鋒

2013 / 12 / 18

邵逸夫師承何處

蒲鋒

2014 / 01 / 13

後知後覺,香港的「概念藝術」

林龍傑

2014 / 02 / 22

談龍剛在粵語片中的獨特地位

蒲鋒

2014 / 09 / 12

藝評話語的開展

吳美筠

2014 / 09 / 25

感覺良好還是猶猶疑疑?——《後殖民食神之歌》的九七幽靈

鄧正健

2014 / 10 / 21

從高行健的電影詩《美的葬禮》到詩的電影

吳美筠

2014 / 12

香港當代粵語劇場的表演性

小西

2014 / 12

回來,先離開

張偉雄

2015 / 01

學習香港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史,從何說起?

馬世豪

2015 / 02 / 08

民主的十五道詭計:香港藝術節《打擂台》

鄧正健

2015 / 03 / 09

樓空而人不去:《樓城2015立夏版》的美學簡化

鄧正健

2015 / 05 / 13

當代舞還可以走多遠?

李海燕

2015 / 05 / 14

淺談中國舞創作

李海燕

2015 / 07 / 21

抄襲藝術是罪過嗎?

林龍傑

2015 / 08 / 16

在抗命時代的意識下潛行——歪看《少年一心的煩惱》

鄧正健

2015 / 08 / 19

賞花記(上)

秋盈

2015 / 09 / 18

賞花記(下)

秋盈

2015 / 09 / 20

政治藝術,經得起時間考驗嗎?

林龍傑

2015 / 11 / 01

美國Tex-Mex音樂——干香港人底事?

尹莫違

2015 / 11 / 16

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

鄧正健

2015 / 11 / 20

全球化下的本土情味

凌志豪

2015 / 12

衣車、膠卷與人造花——梁志和的物在言外

梁寶山

2015 / 12

無邪是感性的本質——《裸「言泳」無邪》觀後

吳美筠

2015 / 12 / 08

敘事的交纏,戲劇對後現代情境的療癒

凌志豪

2015 / 12 / 28

從視藝角度解讀《如歌的行板》之必要

周文慶

2016 / 01 / 28

資本泡沫化的當代藝術

林龍傑

2016 / 03 / 26

藝術有社會作用嗎?

林龍傑

2016 / 05 / 02

楊絳如何把散文變成夢里長夢

吳美筠

2016 / 05 / 31

誰害怕曖昧的藝術?

陳建濃

2016 / 06

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

吳美筠

2016 / 07

花再生,色復艷——重看《蝶影紅梨記》有感

秋盈

2016 / 08 / 01

The Rise of the Small Ensemble for New Music from Schoenberg to Boulez

Ernest Wan

2016 / 08 / 25

沉默皆因不得(不敢)不美

李海燕

2016 / 09 / 27

澳門有銀河.想像中的小城變遷

登徒

2016 / 11

倘未走完的長路:藝術節中的新視野

凌志豪

2016 / 12 / 31

我們憑甚麼敲醒一代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與花孩

吳美筠

2017 / 01 / 16

從「粵劇新星展」看混雜之美

張秉權

2017 / 03 / 04

香港音樂國族主義的里程碑

尹莫違

2017 / 03 / 29

存在的詰問:後戲劇劇場的後現代生存狀態展現

凌志豪

2017 / 04 / 06

復刻唐滌生泥印本傾聽具對抗性的現代粵聲

吳美筠

2017 / 07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件展:「向雅典學習」——爭議聲中的藝術政治參與

凌志豪

2017 / 09

「類音樂劇」湧現背後的劇場消費——2006年香港劇壇回顧的一塊版塊

周凡夫

2017 / 09

蜷川的商業劇場:華麗的東方元素下消融的戲劇力量

凌志豪

2017 / 09 / 11

當騎術表演跟莫扎特安魂曲crossover

劉志剛

2017 / 10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之「ChatBox 論壇」

李海燕

2018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