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知後覺,香港的「概念藝術」

作者:林龍傑

發表日期:2014 / 02 / 22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Tum Tum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美學發展 / 流派/學派/風格/類型評論

 

十多年前有人問我:「香港藝術跟歐美相差多遠?」我說二、三十年,因為九十年代的香港藝術仍然一面倒傾向現代主義(上期談過這話題)。假如現在再有人問同樣的問題,我的答案仍是二、三十年,因為大家現在都推崇「概念藝術」。

 

假如有人覺得「概念藝術」是新興玩意的話,這人肯定在藝術歷史科吃雞蛋,「概念藝術」一早就有,請不要這麼又天真又儍的說概念藝術是當代的藝術。

 

最早的「概念藝術」是1917年杜尚的尿兜,「概念藝術」是現代主義的一派別。之後的Dada亦以概念先行,到Fluxus已經十分成熟,只是欠缺一些大師令「概念藝術」走到殿堂級位置,直到 七、八十年代的概念藝術家終於守得雲開,英國藝術家Micheal Craig Martin及美國藝術家Allan McCollum等先後被藝術界重視,Micheal Craig Martin正是一手訓練出YBA的名師。八十年代的倫敦就是「概念藝術」的天堂,我怎麼知道?因為在那時,我正在倫敦讀藝術,正正見證到「概念藝術」最輝煌的時候。

 

九十年代起,「概念藝術」已經由一藝術派系融入創作,成為一個重要元素,做創作當代藝術必需的支柱之一,如繪畫技術或其他基本元素。我常常跟本地畫家、行為、錄像說他們的概念元素不足,這是本地專業藝術的一大不成熟之處。請注意,我說概念元素不足不是要他們立即放棄畫畫而立即去找些物件展出,而是支持他們畫作的概念不足,不清晰為什麼要畫這些題目,畫作跟現今社會的關係等。

 

有時想,到底現在這麼多年輕藝術家做「概念藝術」是因為「潮」、找藉口不在基本技術上下苦工、還是根本對傳統視覺藝術媒體沒有興趣?本地的「概念藝術」潮流不知會維持多久?本地「概念藝術家」們及他們的作品會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能再過五年就會有分曉。個人不希望見到香港藝術老是慢西方二十年,也不願看見本地藝術家老是跟著西方走,香港藝術的唯一出路是發展自己的藝術方向,這正是發動「香港後藝術」的最重要原因。


後話:剛考昨天跟一位十分有天份的藝術家談他的作品,這段對話令我想起幾年前我跟另一朋友的對話。當時我正積極準備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位前輩兼好友深知我的為人,特別給了我一句忠告:「在香港創作切忌走得太前,行先只會死先。」現在看著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無奈地我也只好跟他說同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