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邱剛健編劇的電影作品

作者:蒲鋒

發表日期:2013 / 12 / 18

藝術範疇:電影

發表平台名稱: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美學發展 / 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邱剛健,1940年出生於福建鼓浪嶼。1949年隨家人經香港赴台灣,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系,後赴夏威夷深造。回台後在1963年創辦《劇場》雜誌,介紹西方的現化主義文學和電影,對當時港台文藝界產生很大影響。1966年來港加入邵氏影業公司,開始了他的電影編劇生涯。

 

邱剛健的第一部電影編劇作品是1968年公映的《奪魂鈴》,由岳楓導演。他在1973年離開邵氏,但最後一部拍成電影公映的劇本是1978年的《殺絕》(華山導演,劇本原名《劍魂》)。他在邵氏共有十四個劇本拍成電影。可說是他編劇時期的第一階段。雖然邱的編劇名聲主要建立在他和香港新浪潮導演合作的那批作品,但在邵氏時期,他實在編了不少極之有成就和份量的影片,這方面在過去比較受忽略。好像《奪魂鈴》,改編自西片《萬里殲仇》(Nevada Smith,1966),但邱加了很多細節,像張翼演的復仇者身上掛著的鈴,每次出場都有鈴聲跟隨,充份利用來造成強烈的緊張氣氛。《奪魂鈴》也是岳楓導演唯一一部好看的武俠片。邱其後與張徹合作了多部影片,《死角》(1969)充滿了年輕人的反叛色彩,其對建制的憤怒和不滿,在當時簡直可說石破天驚。跟著的《大決鬥》(1971)把張徹由武俠片帶進黑幫片的世界,可說是香港黑幫電影潮流的開山之作,而其對吳宇森《英雄本色》(1986)影響也頗為明顯。張徹拍來也特別用心和認真,當中一些富感性和詩意的處理,在張徹影片中獨一無二,明顯看得出他對邱這個劇本的喜愛。邱在邵氏時期最有名的作品應是楚原導演的《愛奴》(1972)。它取材自日本電影《茶花劫》(1964),即野村芳太郎的《五瓣之椿》,是一個女性復仇故事,以武俠為包裝,出現了大膽的女同性戀場面。在市場考慮之外,其實展現出邱對性行為描寫的認真執著,性行為那種強烈的感官氣息在邱的劇本中從來到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殺絕》也是邱一部備受忽略的重要劇本。以當時氣氛來看,影片很有古龍味道,但是邱創作劇本的七十年代初,古龍根本未成氣候,邱其實是用自己的觸覺描寫了一種接近(但與古龍又截然不同)的武俠片氣氛。影片故事是狄龍演的年輕劍客挑戰上一代的天下第一劍。上一代的天下第一劍秘密地成全了他,但在成功後他卻陷入了危機。狄龍在劍道上的追求總讓人感到那是一種創作人對創作過程中的苦悶艱困自我陷入太深的過程描述。因此原來的名字才叫做《劍魂》。而狄龍殺死自己的愛人後才赴會決戰更是後來《殺出西營盤》的先聲。回顧邱這個時期,主要寫的是武俠片,起初可能還多一點技巧性的東西,但中段之後,他其實已滲入不少個人的創作感性於其中,而到《殺絕》更是這個階段的高峰(雖然現在看到的版本是還有林展偉參與完成拍攝劇本)。

 

由於在邵氏以編劇武俠片著名,邱剛健離開邵氏之後,回到台灣後寫了十多個武俠片劇本。但這個時期台灣的影業興旺而一般出品水準不高,邱參與的多不是大製作,最有名的作品是台灣生產的兩部3D武俠片《千刀萬里追》(1977)和《十三女尼》(1977),兩片均為張美君導演,但是可能合作不太愉快,兩片字幕中編劇均沒有邱剛健的名字。邱在這個階段的作品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邱剛健創作生涯最輝煌的時期當屬1981年,為許鞍華修訂《胡越的故事》開始,從此開啟了他與多位香港新浪潮導演及其延續的長期合作。其中《殺出西營盤》(1982,唐基明)、《投奔怒海》(1982,許鞍華)、《烈火青春》(1982,譚家明)、《唐朝豪放女》(1984,方令正)、《夢中人》(1986,區丁平)、《地下情》(1986,關錦鵬)、《胭脂扣》(1988,關錦鵬)、《說謊的女人》(1989,區丁平)、《人在紐約》(1990,關錦鵬)和《阮玲玉》(1992,關錦鵬)均是成績輝煌、赫赫有名的香港電影名作,不少更是該名導演的代表作。要充份探討和展示邱對這些影片的貢獻不是這篇短文所能做到。但只要認真看這些作品,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邱的一些特質滲透其中。他的世界觀完全是反浪漫主義的(所以他的作品鮮有商業上大賣的),他的個人感性很接近西方現代主義,那是對身處的世界有種孤絕的無法投入之感(那個年代的用詞應該是「疏離」吧?),他總是在描述一個「異鄉的異客」的感受,只有性愛和死亡這樣強烈的東西,才可以為孤絕的生命帶來一點感受。《投奔怒海》把這種孤絕感受投射到一個香港人也不認同的越南共產社會,於是獲得港人共鳴。但是邱的孤絕是生命意義層面的,於是無論講古代的世界,或是講資本主義下現代社會的情與愛,他其實也抱著同一種態度。《說謊的女人》正是說物慾及情愛糾纏不清下,即使愛情也只是一種表面慰藉的反浪漫愛情觀,而表面上,這部影片卻華麗漂亮,一點都不難明。邱的長處,是他既可以用艱澀難明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性,但更多時是在一部商業片中以人人能懂的方式去表達,卻偏偏表達出一種觀眾難以明言的深邃。而當中最受惠於他劇本的導演,相信便是關錦鵬和區丁平了。最能形象化邱這種感性的往往是冷艷和慾望結合的美人,所以最能代表邱的銀幕形象,並非男性,而是演出一向冷冷的夏文汐(或早年的繆騫人)。

 

邱還自編自導過《唐朝綺麗男》(1985)和《阿嬰》(1993),製作條件都不好,有相當限制,而邱則往往用風格化的方式去克服,成績不算美滿,其實驗性和開拓性卻依然可以帶來強烈的衝擊。自2006年《夜宴》,他開始為大陸導演任編劇,但成績都強差人意,遠比不上他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香港時期。

 

邱剛健是香港電影中最有地位的一位編劇。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份情況下,他雖然都不兼任導演,只維持編劇身份,卻對拍出來的作品有著強大的藝術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幾乎有著決定性的價值地位。在這方面,即使不是獨一無二,也是罕有其匹的。

 

(原刊於《剛筆健影——邱剛健》紀念會特刊)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邱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