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社會事件與創作)

十五貫爭取民權

佛琳

2000 / 06 / 13

追尋和認識——《山村老師》

佛琳

2003 / 03 / 24

破浪的舞台——八十年代香港戲劇

盧偉力

2003 / 07

戀物如此遙遠,政治如此接近

聞一浩

2003 / 08 / 21

民間的力量

何慶基

2004 / 04 / 29

估唔到係你,寶崑!

佛琳

2004 / 05 / 05

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及其美學向度

盧偉力

2007 / 01

性格分裂的第三代女性:時扎根、時流動

俞若玫

2008 / 02 / 13

勿重建天星

何慶基

2008 / 09

從《我的野蠻女友》到《我的機械人女友》——郭在容的野蠻與溫柔方程式

格子

2008 / 09 / 18

偷天換日的殖民神話和荒謬悖論

黃汶欣

2010 / 02 / 22

後九七與圍城電影

朗天

2010 / 05 / 31

紙皮、工廠與紅白藍——城市景觀的兩極化

梁寶山

2010 / 06

在藝術與政治的楚河漢界之間——周俊輝落選雖敗猶榮

梁寶山

2011 / 03

論劇評(五):劇評作為社會評論

小西

2011 / 10 / 24

阿爾拔廳中的一刻友誼

麥華嵩

2012 / 01

一個走一個追:香港警匪片的次類型生態

張偉雄

2012 / 03

Xiqu vs Chinese Opera

周凡夫

2013 / 02 / 21

誤讀與顛倒——從得獎藝評看香港電影的低俗與主體

朗天

2013 / 03 / 03

當現實比電影更電影,我們解讀《毒戰》

朗天

2013 / 04 / 21

最終是你改變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

格子

2013 / 06 / 05

《我愛我家—城鄉生活藝術展》爭議

查映嵐

2013 / 08 / 01

世道崩壞:談近來港產片的「壞警」書寫

張偉雄

2013 / 10

劇場在香港:可以有多政治?——從近年作品看香港政治文化與創作

陳國慧

2013 / 11

艾神的新衣——香港藝術家群星拱照

梁寶山

2013 / 11 / 17

評香港芭蕾舞團《紅樓夢—夢紅樓》刪戲事件

洪思行

2013 / 12

《教授》包含各種論據的多元社會

何俊輝

2013 / 12

維多利亞港上的巨鴨熱前後

吳美筠

2013 / 12 / 01

香港人怕什麼?——從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說起

朗天

2014 / 04 / 20

銀髮創意,生命的回應

俞若玫

2014 / 04

大千世界,十方虛空

格子

2014 / 06 / 23

相見不相識——《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的後殖民情狀

梁寶山

2014 / 08

以藝術激活社區——記「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

陳瑋鑫

2014 / 10

黃雨傘下談表演藝術與運動

肥力

2014 / 11

電影的佔領任務

張偉雄

2014 / 11

把舞台還給市民——藝術 X 社運的範式轉移

梁寶山

2014 / 11

談談「雨傘革命」的藝術創作

馬世豪

2014 / 11 / 03

《後殖民食神之歌》彰顯回歸前後香港社會的變化

何俊輝

2014 / 11 / 11

藝術/抗爭

朱振威

2014 / 12

「本土元素」在羅貴祥小說的作用(上)

馬世豪

2014 / 12 / 21

女兒窮,男兒有夢

張偉雄

2015 / 01

回來,先離開

張偉雄

2015 / 01

身體.身體:對得上話?——「i-舞蹈節2014藝術家面對面」隨感

梁妍

2015 / 03

「本土元素」在羅貴祥小說的作用(下)

馬世豪

2015 / 03 / 01

影像的抉擇——高志強攝影展

周文慶

2015 / 03 / 14

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創作

格子

2015 / 03 / 31

「城鄉共生」,我們要「手護」的是什麼?

張煒森

2015 / 05

燒不盡,遍地又開花

何慶基

2015 / 05 / 18

一台獨大的港樂

洪思行

2015 / 06 / 11

「後雨傘劇場」的理想初衷與現實沉澱——談運動過後的香港劇場創作

陳國慧

2015 / 07

《維港乾了》為樓市股票癲狂

何俊輝

2015 / 07 / 24

在抗命時代的意識下潛行——歪看《少年一心的煩惱》

鄧正健

2015 / 08 / 19

踩界的意義

俞若玫

2015 / 08 / 28

雙重標準的投訴等如新一代藝術?

林龍傑

2015 / 08 / 29

圖畫想要什麼?——香港雨傘運動期間的圖像之戰

梁寶山

2015 / 09

讓觀眾自由詮釋的《今日城》

何俊輝

2015 / 11

美國Tex-Mex音樂——干香港人底事?

尹莫違

2015 / 11 / 16

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

鄧正健

2015 / 11 / 20

全球化下的本土情味

凌志豪

2015 / 12

《石頭與金子》演繹小人物辛酸

何俊輝

2015 / 12 / 14

新年睇《十年》,過真香港新年

皮亞

2016 / 02 / 07

丟飯碗也要談 康文署政治潔癖從何來

李海燕

2016 / 03 / 23

「絕對權力」下的「絕對音樂」

尹莫違

2016 / 03 / 30

《樹大招風》:賊王這回事很香港

皮亞

2016 / 04 / 03

隨記——楊嘉輝、鄧國騫、關尚智

Wendy Wo

2016 / 04 / 12

《樹大招風》:大限前的無意識主體化

朗天

2016 / 04 / 17

從《十年》到《老笠》:香港電影本土意識

皮亞

2016 / 05 / 01

誰害怕曖昧的藝術?

陳建濃

2016 / 06

《再見潘朵拉》——神話改編的困難

邵善怡

2016 / 07

《聽日你想點?》——十二名女性藝術家與《千戶》攝影展

周文慶

2016 / 08 / 20

《一念無明》:香港病了,香港人瘋了

皮亞

2016 / 10 / 16

失蹤的西九第三期建築

洪思行

2017 / 01 / 07

我們憑甚麼敲醒一代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與花孩

吳美筠

2017 / 01 / 16

《慾望號雞批》以雞喻人的政治寓言劇

何俊輝

2017 / 01 / 19

後雨傘電影專輯:從未如此佔領過

張偉雄

2017 / 03

淺論環境劇場作為城市場域中地方營造及主體性建構策略——以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三個節目為例

凌志豪

2017 / 03 / 23

香港音樂國族主義的里程碑

尹莫違

2017 / 03 / 29

《#hashtag——時代吶喊》帶出香港社會的各種矛盾

何俊輝

2017 / 05 / 12

國族身份藩籬之外:陳德良與越南現代藝術的有機對話

Jeffery Lin

2017 / 06 / 05

重構「廣東快車」:M+藏品展

梁展峯

2017 / 07

《明月幾時有》:香港淪陷,要善待文人

皮亞

2017 / 07 / 09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件展:「向雅典學習」——爭議聲中的藝術政治參與

凌志豪

2017 / 09

《中英街1號》:黑白凝視黨性與良知

皮亞

2018 / 04 / 22

再談《中英街1號》:旁觀者的距離

皮亞

2018 / 05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