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包含各種論據的多元社會

作者:何俊輝

發表日期:2013 / 12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三角志》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社會事件與創作 / 自選藝評

 

香港話劇團製作的《教授》以香港中文大學為故事背景,由曾於中大就讀的莊梅岩、陳焯威擔任編劇和導演就最好不過。編劇在劇名和男主角上是放了一點小趣味,潘燦良飾的「教授」實質是講師,原來大學裡的人習慣稱此講師為「教授」而改不了口。《教授》除了由「教授」和學生 Lucretia (郭靜雯飾)擔任戲份最多的男女主角外,筆者覺得全劇最重要的一環,是由「教授」主理的一隊學生辯論隊。

 

辯論分為正方和反方,當閣下抽到代表正方,即使您心裡對「教育產業化」這辯題持反對立場,也要於比賽時用搜集到的資料盡力維護。編劇把辯論的「遊戲規則」套在由 Jeremy(歐陽駿飾)這法律系學生兼社運人士帶起的主線中,便見 Jeremy及圍繞他的多個角色都因應自己在人生歷程的位置,對Jeremy走上街頭抗爭及遭拘捕,各持不同的立場,令全劇每場戲都是辯論、爭論、議論和討論的場面,角色與角色之間會從各種論據中互相鬥法或瞭解。

 

Jeremy全情投入去爭取社會公義,當在示威時遭拘捕後,從歐陽駿那含滿腔熱血的演技中,可見他將 Jeremy 既感到有些擔憂(包括擔憂自己和朋友,可看到這角色充滿義氣),又對自己的選擇無悔的心路歷程,演得有血有肉。

 

Oceana(陳煦莉飾)是 Jeremy的媽媽,她像現實中普遍的媽媽,怕子女抗爭被捕後要留案底,導致前途盡毁。她寧願兒子像自己般凡事向錢看。從 Oceana 跟「教授」的激辯和陳煦莉的演技中,可見這中產媽媽曾捱過不少辛酸日子,她對兒子被捕的著緊(求「教授」給求情信)是出於一份母愛。

 

Lucretia看來是Oceana與Jeremy的混合體,一方面她像Oceana般經歷過家庭的破裂,懂得為自己的前途舖路,另一方面當她接觸了「教授」、Jeremy和辯論隊的隊員後,便對許多社會議題產生興趣,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更好奇地追問「教授」何以不繼續參與社運。看到郭靜雯從心而發的演繹,筆者深信 Lucretia是個真誠、善良和用功的人,不會像Oceana般習慣耍手段(Oceana 竟叫兒子出賣朋友),而是會為Jeremy遭拘捕感到擔憂,但擔憂得來又能冷靜地找可以幫忙的地方,理智與感性並重,易討觀眾歡心。

 

「教授」是編劇的道理代言人,很多寫得非常精警的台詞都出自他的口,從「一個真誠的人要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中,可見他深刻體會到要把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公義事變成理想的模樣,有極高的難度。昔日他當社運活躍分子改變不了現實,便轉當「教授」,為「教育本身是最大的社運」這經反思的信念繼續奮鬥,盼在產業化和似職業培訓所的教育體制下,盡量啟發多些學生,令他們終身重視「人文精神不只學科,思辯能力不只哲學」,多關懷社會弱勢一群,多思辯或能解决社會不公義的新方法,令每個港人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當「教授」義正嚴詞地批評社會部分人(如 Oceana)不接受具批判思考能力的學生,寧願學生人云亦云,便可從飾演者潘燦良的神情中,活生生地感受到「教授」將參與社運時的怒火延續到今天,衹不過這怒火不再是猛火(Jeremy 對社會不滿的怒火正是猛火),而是已變成會一直燒下去的文火。

 

大量新聞報導的錄音片段經剪接後於轉景的黑暗時間播放,印證香港是個多元紛亂的社會,若果觀眾沒有「教授」所強調的批判思考能力,便無法分清楚許多人與事的是非對錯;台上除了見到大學建築物的佈景外,還見到一個地盤佈景和聽到地盤的噪音,大學師生與建築工人明顯有著不同的形象、生活位置,導致彼此看人看事物的角度各異,例如Lucretia向身為建築工人的父親(孫力民飾)提及大學大部分人都討厭興建中的大學貴賓樓,有份興建該樓的父親對女兒的話不理解,經解釋後才明白貴賓樓只供貴賓使用,對學生沒用處便等於浪費公帑,為甚麼父親初時不理解女兒的話?這就跟工人欠缺見識有關,Lucretia 的父親竟誤將大學生寫大字報當作做功課,就難怪他對貴賓樓的功用不理解。

 

劇中有一個植物從石屎縫中長出來的場面,象徵爭取公義的種子就算遭殘酷現實(石屎)掩蓋,也有機會茁壯成長;就算成長不了或長得不好,過程也比結果重要,像Lucretia看過「教授」當社運活躍分子時的剪報,再看著「教授」如今的神情,便深感他對靑春無悔。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教授》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