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雨傘革命」的藝術創作

作者:馬世豪

發表日期:2014 / 11 / 03

藝術範疇:文學

發表平台名稱:港人字講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跨媒介藝術的嘗試 / 本土經驗的呈現 / 社會事件與創作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是香港歷史的重要日子。當天下午開始,香港警方在金鐘和中環等地,共發射八十七粒催淚彈,驅散和平示威者,其中不乏學生和老弱婦孺,並一度威脅開槍,引來維持至今的大規模的抗爭運動,佔據金鐘、銅鑼灣和旺角一帶的部份路段,爭取政府落實市民對真普選的訴求。因為不少市民僅以雨傘,抵擋警方的胡椒噴霧和催淚彈,所以外國傳媒把這次抗爭命名為「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關於「雨傘革命」的發生背景,讀者可自行參考不同媒體的報導,本文關心的地方,是由「雨傘革命」所衍生的一些文字創作和視覺藝術創作,嘗試從創作的角度了解「雨傘革命」,分析它們的特色。

 

「雨傘革命」涉及的範圍和時間,超過香港出現過的和平抗爭運動,影響甚廣,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抗爭方式,比起之前有很大的突破。有別於過往的社會運動,充斥口號式的抗爭語言,如「某某某下台」,「雨傘革命」的抗爭者不局限於這種抗爭語言,大量運用互聯網社交媒體Facebook作為中介,以不同的文字創作和視覺藝術創作,傳達抗爭訊息,讓更多香港人以至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了解「雨傘革命」的意義。Facebook是香港主要的社交媒體,不少香港人擁有至少一個Facebook戶口。「雨傘革命」的抗爭者紛紛在Facebook建立資訊平台,例如「926 平民在政總現場」和「遮打革命 Umbrella Revolution」,發布最新資訊外,更有不少人在Facebook建立平台,整理網上和不同佔領區出現的藝術創作。例如在金鐘的佔領區,有市民和學生在政府總部連接地面的樓梯的牆壁上,仿效捷克的連儂牆概念,貼上寫上民主訴求的便條,成為香港的連儂牆。Facebook 即有人整理香港的連儂牆的便條,建立「Lennon Wall Hong Kong 連儂牆香港」平台,成為「雨傘革命」的其中一個象徵性的集體創作。

 

事實上,只要在Facebook上輸入「雨傘革命」,我們可以找到不少上載相關創作的版面,其中兩個較重要的「雨傘革命」文字創作和視覺創作分享平台,是「遮打文創 Umbrella Creation」和「Umbrella Movement Art Preservation 雨傘運動藝術存庫」。

 

「遮打文創 Umbrella Creation」是一個自發組織,它在Facebook上的簡介說明成立宗旨:「希望藉集結市民的藝術創作及設計,宣揚佔領行動的理念,鼓勵香港人為公義勇敢發聲。」這個平台上載了不少市民回應「雨傘革命」的文字創作和視覺創作,有些更被人列印成宣傳單張,張貼在各佔領區中。不少創作以「雨傘革命」中不同的關鍵詞作為素材,以文字創作為主,例如「雨傘」、「梁振英」、「警察」、「光明磊落」、「催淚彈」、「和平」和「學生」等。此外,之前旺角佔領區的匯豐銀行分行門口和外牆,貼滿海報,但被警方清場時撕去,我們亦可在這個平台上找到它們存檔。

 

至於「Umbrella Movement Art Preservation 雨傘運動藝術存庫」,則有系統地保存關於「雨傘革命」的藝術創作為目標,例如雕塑、裝置藝術和跨界創作等。由於這些創作以實體為主,規模較大,所以這個平台主要將創作的攝影照片紀錄,方便大家直接去展示創作的地方欣賞作品,例如在金鐘的政府總部旁的雨傘人雕像。另外,一些藝術創作遭當局清拆,這個平台亦有助紀錄,對日後研究「雨傘革命」的人士起資料保存的功能,例如香港蜘蛛仔在獅子山山頂,掛上「我要真普選」直幡,配合整個獅子山的象徵意義,振奮人心,雖然已被政府拆去,但是這個平台已紀錄了它的照片,勢成本年度最佳的藝術創作。

 

除了互聯網上的文字創作和視覺創作外,演藝界亦有回應「雨傘革命」的創作,粵語流行曲《撐起雨傘》正是其中代表。《撐起雨傘》由Pan作曲和林夕填詞,分別由何韻詩、黃耀明和葉德嫻等歌手主唱,表達支持學生和市民爭取民主的訴求,就算遇上挑戰亦不懼怕,正如歌詞所言:「任暴雨下/志向未倒下/雨傘是一朵朵的花/不枯也不散」,只要大家堅持下去,總會成功,勉勵參與抗爭的香港市民。

 

從上述「雨傘革命」的文藝創作中,可見參與這次政治運動的人,除了政客外,更涉及社會上的不同階層,自發參與這次社會運動。這些文藝創作除了有助表達參與者的抗爭想法外,更有助其他人了解「雨傘革命」。不少外國媒體表示,未曾遇見過一次這麼大型的社運抗爭運動,竟然沒有一個示威者到處破壞,完全體現和平抗爭的原則。我想,今次的抗爭更完全發揮「創意抗爭」的精神,令整個運動能夠以「勿忘初衷」的原則下繼續下去。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雨傘革命」的藝術創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