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記——楊嘉輝、鄧國騫、關尚智

作者:Wendy Wo

發表日期:2016 / 04 / 12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立場新聞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跨媒介藝術的嘗試 / 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社會事件與創作 / 自選藝評

 

在途上

 

鐘聲響起,從不遠的紅磚鐘樓傳來,看看手表才能確定是早上八點。起床時沒有一刻猶豫,清楚知道身在佛羅倫斯。這趟旅程遇上不同教堂的鐘聲。對於遊人如我,鐘聲只是不在家的識別而已,失去了報時的功效。

 

鐘與戰火

 

楊嘉輝去年年底進行了一項計劃,到全球五大洲搜集「鐘」跡,以現場錄音和其獨特的視覺元素記錄鐘聲;他企圖把鐘扣接衝突——一旦開戰,不僅壯丁,許多民間找到的金屬都被徵召,教堂的巨鐘不再用於報時和提供宗教的慰藉,此時它唯一的使命是被拿下來鑄造武器,效忠國家,直室戰爭平息。

 

從楊氏近年有關聲音、邊界、戰事的研究創作脈絡中,我覺得他應該不太贊同大炮槍器是應戰防衛的唯一武器,如果說去年作品《Pastoral Music》揭示聲音藝術參與二戰的歷史角色,這次《For Whom the Bell Tolls》田野紀錄似是為聲音平反,用鐘聲向鐘哀悼,探討聽覺與視覺的互涉。

 

楊氏在這堆歷史文本、音譜與聲音材料中創作,發表了多媒體導行新作《Better if it lasts for years》,由灣仔會展至金鐘政總的一段路徑。在會展指定櫃台登記後取得錦囊,內有一本護照般的手冊、地圖、Ipod、轉盤式收音機,無疑是一趟旅行;手冊最後一頁是首詩《Ithaka》,內容勉勸遊子要拋開恐懼,離家往外闖去經歷人生,其中兩句:

 

Better if it lasts for years

So you are old by the time you reach the island

 

聲音、錄像、地圖、領航員把參加者不偏不倚地帶到終點,兩年前那地方沒名字,現在它稱為連儂牆。有演出者哼着「噹—檔—噹—盪 || 當(4聲)—檔—噹—檔—」,並用手比劃就高低音調,短暫回想錄像或收音機廣播曾出現過,但較久的記憶就只有中環天星碼頭鐘樓的鳴響;終站的領航員沒說話,遞上紙條和指示我致電一個號碼。分不清是連儂牆、是下雨天還是這段旅途的聲音和錄像推叠成的情緒,莫名的激動湧上心頭;《Better if it lasts for years》沒有維持太久,五十分鐘走完了便回家。

 

 

Better if it lasts for years, Samson Young (taken from the artist’s facebook page)

 

鐘與孩子

 

回家路上想起——其實在《Better if it lasts for years》途中有閃過一下——鄧國騫同期展出的新展〈孩子〉。展場牆上的若干鏡匾對比木講台和長木椅,展場裝成跌打醫館多於小禮堂,但滑稽不過鏡匾上的刻字——過去十年施政報告題目歷歷在目,當時聽來陳腔濫調,現在對證它們的不兌現更是苦不堪言。

 

其中一個作品《念故鄉》,是把同名樂章串聯本港學校常用的電子鐘聲版本,鄧氏嘗試以鐘聲凸顯教育或課程體制對學童的無形規範。當年,中學音樂老師教唱《念故鄉》(Going Home)中文版,印象中結尾部份很高音,歌詞卻不太記得,也是的,十多歲的少年人只想如《Ithaka》所述的往外走,又怎會明白「故鄉人/今何在/常念念不忘」,唯有下課鐘聲(而且不用補課)才是重獲自由的鳴炮。

 

同樣是鐘聲,鄧氏向本地下一代寄語期盼,楊氏遍尋各地素材卻也歸於天星碼頭旁的鐘樓,兩者均反映(或發掘)了我對香港的情懷。

 

 

Child, Tang Kwok Hin (taken from the artist’s facebook page)

 

HKSAR

 

關於香港的作品,還要數關尚智同期的新作《香港人》。地上片金片紅的襟章,只要你不怕襟針弄花你的鞋底,歡迎踐踏;俯身拾一枚才發現紅旗飄蕩,左上角取代五星的是金紫荊,上面刻着三個字:香—港—人。當上屆立法會選舉有政黨還以「擋住赤化」為標語口號,數年後的現在應該無一香港人不相信赤化進行中,而且速度比2047年來得快。聽說有觀眾在關氏的偽裝香港特區旗(洋紫荊圖案不在中間)襟章海中找到幾個「共產黨員」(只得幾個嗎?),而且作品歡迎觀眾取去,令數量愈來愈小,「香港人」最終會被消失嗎?

 

Hongkongese, Kwan Sheung Chi (taken from MILL6’s facebook page)

 

秘密

 

在楊氏的聲音錄像導行最終站,領航員遞上紙條着我翌日晚上到北角油街實現,說是一個秘密會議,其實是導行錄像中楊氏的合作藝術家Michael Schiefel的現場爵士人聲表演;這個秘密會議把海外來看藝博會的人都引來油街,他們本着《Ithaka》的心情來到香港,亦如《念故鄉》陸續返回家人身邊。

 

在演出的那個早上,住在油街附近城市花園的李波回家銷案一天後又出去了,就如陸續被取走的襟章……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Better if it lasts for years》、《念故鄉》、《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