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本土情味

作者:凌志豪

發表日期:2015 / 12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當代藝術評賞教學計劃成果分享集》

發表平台類別:出版物

主題:話語、形式的轉變 / 美學發展 / 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本土經驗的呈現 / 社會事件與創作 / 應用與社區實踐

 

藝術 (Art) 一詞源自於古希臘拉丁語 (ars),大義為「技巧」,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進行創作。隨着社會和科學的發展,藝術形式不斷轉換,藝術不再停留於繪畫與雕塑,題材也不再局限於寫實或宗教,而追求更多個人思考,並探索不同媒體界限的可能。

 

關於藝術如何定義於當代經已成為開放式的問題,不過就當代藝術而言,個人認為當代藝術帶有不少思考性、政治性或目的性。當代藝術有喚醒大眾對社會事件關注的作用,這正如本港從事了十八年藝術教育的藝術家楊秀卓老師所言:「藝術不止是一個學科,而是一個讓我們去認識社會和世界的途徑。」

 

當代藝術在 21 世紀的數位化、科技整合的時代潮流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對話和融合的階段。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因人與人之間的便利交流而互通,但同時逼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化。一些具個性或歷史價值的地方正隨着經濟及全球化發展下而面臨消失的邊缘,而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將消失的文化再現?或許本土攝影師吳文正的作品可以提供一個實例。

 

「吳氏為非牟利文化機構文化葫蘆創辦人。生於香港,自小在舊區長大。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曾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從 90 年代起,舉辦多次攝影展覽,反映低下層居民的生活與尊嚴。吳氏多年來專注搜集本地民間舊物及口述歷史記錄,並將研究出版成書。早前出版《香港葫蘆賣乜藥》、《街坊老店》和《情迷照相館》等書,把香港正在及已經消失的文化紀錄下來。」[1]

 

技巧上,吳氏之攝影不作花巧修飾,寫實地拍攝具本土特色的老店鋪,描繪出香港社區的人文風景。他喜歡以同一角度,於水平視點進行拍攝,讓每張相片產生連貫的效果,而相中人物的率真和親切感,讓人反思社會問題及香港的發展。《街坊老店》作品結集中的照片主色調為黑白,以單色調去抽離現實環境,令觀者更加專注於畫面上人的形態,表情上的細緻部位,令畫面更為平實,亦表現出店主與店鋪、環境之間的關係,達至單純,統一的效果。其採用黑白照的手法,亦避免了因老店鋪雜亂的陳設,夾雜過多的色調,或是店內光線不平均所帶來視覺上的凌亂。黑白照比彩色照片更能強相片的連貫性。

 

吳氏的攝影特別關心人與社會的關係,他的紀實攝影不單是一種純粹的直接紀錄 (Straight Record),還包含了他對這個時間、時刻的看法。如在其《街坊老店》作品結集中,收錄近百幅香港老式店舖的黑白照片,正正對香港近年市區重建的社會議題作出了回應,其透過紀實攝影的方法,用相片去表達舊街老舖當中的情感,並以拍攝相片來進行保育行動。在全球一體化的風潮之下,世界漸漸地變成了地球村,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尤其是香港在回歸之後,首當其衝。

 

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本土傳統工業受到強烈衝擊,而市區重建後的社區更是千篇一律的商場及跨國企業,例如星巴克、麥當勞等,本土傳統老式店舖大多面臨消失的命運。吳氏的攝影具有啟發性、教育性,讓人反思市區重建的社會問題,正有當代藝術之常見動機--喚醒大眾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帶來社會變革,批評香港社會唯利是圖、漠視本土文化的社會面向,可謂「以相載道」。吳氏拍下一張張簡單而直率的老店鋪相片,仿彿訴說着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令人感受到老鋪與社區人民的密切關係,充滿濃厚的人情味。相片中老店鋪的貨品陳列方式亦可展露本港的舊經濟社會。「亂中有序」的陳設擺放,或是貨品的選取,不但反映出店主個人的心思、喜惡與個性,更表達出舊香港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

 

穿越吳氏的二維影像空間,我踏上了老鋪之旅並與它們結下不解之緣。我的家族來自上海,身上流着四分一個浦東人的血液,自幼便對家鄉的飲食文化甚感興趣。為了尋根我踏進九龍城侯王道的新三陽,迎面而來的就是那紅底金字的招牌,這種色彩的碰撞產生出一種奇妙的懷舊感覺,金字的書法字體在陽光的照耀仿佛映出老上海十里洋場的奢華,漆紅的底色滲出國貨獨有的工人味道。地面的紙皮石正好是香港地道文化的最佳符號,其樸質無華、實用的特質正好配合街坊之間的人情味和社會聯繫 (social bonding) 。蜜餞、醃菜、涼果、零食放在厚重的大玻璃瓶內,一隻隻沁人心脾的金華火腿掛在鋪面,在旁更有一洗熏陳的素雞、素火腿,一樽樽的豆瓣醬、芝蔴醬、麵豉醬、甜麵醬與紹興酒、花雕酒胡亂放在一起。這種。「亂中有序」的陳設擺放,正是吳氏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故事,相中的店鋪包含店主個人的心思、喜惡與個性,更表達出舊香港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和老鋪與社區人民的密切關係中充滿濃厚的人情味。此就正如我在新三陽中找到香脆可口的蘭花荳、「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上海月餅等使我愛不釋手的家鄉美食,在滿足口腹之慾之餘,還可在與老闆的對談間感受香港傳統社區的人情味。

 

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本土傳統工業受到強烈衝擊,加上重建樓宇拆卸,業主瘋狂加租、行業式微和無人繼承等問題使老鋪不得不轉型以謀求生存機會,但在此過程又難免會喪失一點人情味並變得商業化。以同為上海南貨鋪的老三陽為例,其位處銅鑼灣,面對鋪租不斷上升,其已搬遷數次,而其運作模式亦愈趨商業化,買賣過程缺乏了人與人的交談淪為單純的商業交易,顯示全球化下香港傳統社區的社會聯繫 (social bonding) 被受破壞。而其「亂中有序」的舊式陳設擺放亦失去了當中的文化涵養和人情味,僅為形式主義的體現或用以吸引外地遊客的花招。面對全球化消費及消耗本土文化的情況,吳氏的作品正是在進行保育行動,表達舊街老舖當中的情感,並把全球化的社會問題表達出來,讓人反思。

 

和興臘味家

每個年頭

你總會為悲秋添點暖意

從那佈滿油光的烏絲燈泡

到白飯蒸氣中粒粒膏油

與糖、豉油、玫瑰露合奏

送上「過肥年」的祝福

 

紅、啡色條滴出汗水

感激書法招牌的守護者

堅持從右至左

每一雙手

重復運動

豬後腿肉化成歲月

以紅綠相交的繩子作證

 

整個家族

豉油王、全瘦切、南安油鴨、臘肉、玫瑰切肉......

記錄每一張笑臉

每一雙筷

由農村的爺爺

到補習社中的孫兒

嘴角沾上一匹甘香人情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吳文正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