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話語、形式的轉變)

藝術評論機制的範式轉移

小西

2000 / 02

形上劇場——當代華文戲劇的一個現象

盧偉力

2000 / 07 / 07

我們需要怎樣的「次世代劇場/劇評」?

小西

2001 / 02 / 13

香港小劇場(話語)的現狀

小西

2001 / 11 / 01

生存狀態與人際框架——談潘惠森戲劇的香港文化感覺

盧偉力

2002 / 10 / 10

破浪的舞台——八十年代香港戲劇

盧偉力

2003 / 07

邊緣還是主流:兩幅畫的爭議

何慶基

2004 / 08 / 12

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及其美學向度

盧偉力

2007 / 01

《華嚴經》與後進念犬儒

鄧正健

2007 / 07 / 07

劇場靈光的消亡——《仲夏夜の夢》與「劇場組合」之死

鄧正健

2008 / 06 / 01

勿重建天星

何慶基

2008 / 09

溯源本土的可能——港台劇場現況的雙城鏡像

陳國慧

2009 / 04 / 01

讀劇作為方法——「讀劇沙龍」觀後

鄧正健

2010 / 10 / 11

華人舞者的文化行李箱——國際舞蹈研討會述評

洛楓

2011 / 02

當代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與美學實踐——兼談幾個本土後現代主義範式

盧偉力

2012 / 03

國際藝術展覽隨筆:紐約新美術館三年展

梁展峯

2012 / 05

索舊尋新——回溯香港劇場談新的可能

陳國慧

2012 / 11

城市與藝術節的共生?

小西

2012 / 11 / 26

Yan can cook so can I - 香港人對藝術的看法

林龍傑

2013 / 09 / 14

如果我可成為另一個人——前進進《金龍》的形式本土化

鄧正健

2013 / 09 / 27

金紫荊與回歸柱 政治上的陰與陽

何慶基

2013 / 09 / 27

《羅密歐與茱麗葉》——淡掃娥眉的簡約美學

格子

2013 / 11 / 12

藝評話語的開展

吳美筠

2014 / 09 / 25

感覺良好還是猶猶疑疑?——《後殖民食神之歌》的九七幽靈

鄧正健

2014 / 10 / 21

香港當代粵語劇場的表演性

小西

2014 / 12

《悲兮魔獸》:現實是個無法醒來的噩夢

愛說矣

2015 / 01 / 31

Dance Democratization

Joanna Lee

2015 / 02

民主的十五道詭計:香港藝術節《打擂台》

鄧正健

2015 / 03 / 09

樓空而人不去:《樓城2015立夏版》的美學簡化

鄧正健

2015 / 05 / 13

在抗命時代的意識下潛行——歪看《少年一心的煩惱》

鄧正健

2015 / 08 / 19

美國Tex-Mex音樂——干香港人底事?

尹莫違

2015 / 11 / 16

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

鄧正健

2015 / 11 / 20

全球化下的本土情味

凌志豪

2015 / 12

敘事的交纏,戲劇對後現代情境的療癒

凌志豪

2015 / 12 / 28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洪思行

2016 / 01 / 20

楊絳如何把散文變成夢里長夢

吳美筠

2016 / 05 / 31

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

吳美筠

2016 / 07

哐啷一聲,吳文翠在香港投下了顆粒

李海燕

2016 / 07 / 06

The Rise of the Small Ensemble for New Music from Schoenberg to Boulez

Ernest Wan

2016 / 08 / 25

倘未走完的長路:藝術節中的新視野

凌志豪

2016 / 12 / 31

我們憑甚麼敲醒一代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與花孩

吳美筠

2017 / 01 / 16

香港音樂國族主義的里程碑

尹莫違

2017 / 03 / 29

存在的詰問:後戲劇劇場的後現代生存狀態展現

凌志豪

2017 / 04 / 06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件展:「向雅典學習」——爭議聲中的藝術政治參與

凌志豪

2017 /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