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激活社區——記「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

作者:陳瑋鑫

發表日期:2014 / 10

藝術範疇:戲劇 / 舞蹈 / 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art plus》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社會事件與創作 / 應用與社區實踐

 

一談起社區藝術,大家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各式各樣由藝術家主持,與眾同樂的工作坊或表演活動。但這些美其名把藝術帶入社區的項目,往往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到社區一遊,讓區內民眾一嚐藝術滋味就點到即止,少有長期並深入與社區互動。

 

很多人都會覺得發展社區藝術,只是跟街坊聯誼一下,沒甚美學價值,但其實應用得宜的話,無論對區內社群,甚至整個城市的發展也可以有相當大的影響。今年八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就特別邀請了加拿大Mammalian Diving Reflex劇團的藝術總監Darren O’ Donnell來港,舉行為期一週的工作坊,與本地藝術工作者分享他近年專注發展的社區藝術經驗。

 

社區藝術新思維

 

這個名為「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的工作坊,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辦的「新作論壇」系列之一。此系列活動旨在讓有興趣及有志於拓展嶄新及試驗新領域的藝術家能一同探討創作、發掘表演新方法及思考當代演出的議題。是次請來的導師Darren曾著有討論公民參與美學的《社會針灸》(Social Acupuncture)一書,借中國傳統醫學的針灸理論,思考藝術如何刺入社區,促進不同社群的溝通了解,增加互信,打通原本陰陽失衡的經絡,令社區得以重拾正軌,健康發展。

 

Darren以社會針灸的理念,於世界各地進行過不少有趣的藝術計劃,例如《Haircuts by Children》就曾在超過30個城市「上演」。每次也會先招募8-12歲的基層兒童,教導他們剪髮的基本技巧,然後讓他們在真實的髮型屋或畫廊內免費替成年人剪髮,藉以增強小朋友的自主信心,並給予他們發揮創意的機會。透過這些背景及年齡都大不同的社群互動,令參與者及旁觀的觀眾也能反思及關注當中的權力平衡關係。

 

是次為Darren首度訪港,五天的密集工作坊共吸引了十多位來自劇場、舞蹈、視藝及媒體等不同界別的本地藝術家參與。他們以位處堅道的香港醫學博物館附屬小屋為基地,透過小組討論、訪問、遊戲及分享,嘗試探索太平山區的特色,發掘社區藝術的更多可能。

 

融入太平山社區

 

太平山區是開埠初期大量華人聚居之地,太平山街更是香港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不過近年因蘇豪區不斷擴展,令這舊區多了不少特色小店進駐,很多外國人亦都遷入社區,令這一帶發展出新舊交融、華洋雜處的獨特風貌。工作坊進行的那一個星期,還剛好遇著卅間街坊盂蘭會在剛活化成新文創地標「PMQ 元創方」的舊警察宿舍旁,舉行一年一度的盂蘭法會,在在突顯這一區的新舊力量如何碰撞。

 

雖然Darren對香港各區的歷史及社區特色所知甚少,而且參與工作坊的學員也只有一位現居太平山區,這個計劃還要由維港對岸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辦,整件事聽起來極不在地,不過活動得到當區組織磅巷關注組作為社區合作夥伴,為眾參與者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資訊。然而,正正因為這一班空降的藝術家們對社群的認知有限,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好奇,能夠用一個較新鮮的角度去了解太平山區。

 

在工作坊的首天,Darren先簡介他對社區藝術的看法與及他在世界各地曾帶領過的活動與計劃,並介紹了好幾個他在《社會針灸》一書中提到的個案,讓眾參與者進一步了解社區藝術的獨特美學與可能性。此外,他也嘗試在工作坊的環境內先培養大家勇於發問及探究的精神,透過一些集體遊戲,增加各人對其他學員的了解,並習慣以開放的角度去互相探問。

 

如何「刺」進社區

 

雖然不是所有參與的藝術家都曾策劃社區藝術活動,但他們都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中具有一定經驗,問題是如何利用他們的藝術專長,與區內人士發展活動,而不只是走入社區獻技或教授技藝這麼表面。因此,藝術家必須要融入社區,了解社群,然後嘗試與他們共同發展作品,甚至再進一步,讓他們自主創作屬於他們的藝術。

 

跟街坊攀談互動是打入社群的第一步,工作坊內其中一個活動就要求學員走到街上,尋找具吸引力的人,然後直接問對方是否對自己有意思,會否覺得配他/她不上呢?這樣直率的求偶搭訕遊戲好像跟發展社區藝術風馬牛不相及,但卻在在訓練我們勇於跟陌生人打開話匣子,增強主動性。Darren指如果可以跟看似高不可攀的陌生人搭訕成功,那之後跟社區內不同人士溝通也就不會再感到困難。

 

或許是中國人比較保守,的確在活動中,個別藝術家表現被動,未能成功突破自己的安全網;之後大家分組作區域考察時,也有藝術家表示為免妨礙他人工作,所以並沒有走訪部分商戶。相反,Darren就十分強調主動出擊的重要性,落區考察時,他往往走在前頭,厚著面皮向街坊討教,了解社區發展的歷史與他們關心的議題,親身示範如何「刺」進社區尋找藝術活動契機。

 

分享落「針」第一步

 

工作坊過後,眾學員緊接於8月23日舉行了一個藝術專題研習分享日,展示他們的考察成果及以社區為本的的藝術活動構思。經過連續多天遊走太平山區,與區內不同人士溝通,各參與的藝術家都獲得不少啟發,有的提出於區內的長樓梯上放置語言學習標語、交流經驗、遊戲舞動等,也有建議跟區內機構合作,推廣不同能力人士的手作工藝,還有籌募升降機維修費的方案,讓更多人可享用私人屋苑內的公共空間……

 

綜觀現在學員的計劃提案大都傾向保守,未夠深入。其實社會針灸的理念是希望以藝術作為手段,刺激並攪活社群。就好比作針灸治療時落針一刻會帶來一點痛楚與麻癢,但最終將能打通經脈令陰陽調和,撥亂反正。但現在卻好像只隱約找到落針的位置,在表面搓擦,仍欠一點施針的勇氣與創意。

 

當然一個成功的社區藝術活動,是需要一段長時間去醞釀與實驗。這次有十多位藝術家能夠全程投入,完成整整五天的工作坊,還交出詳細的研究提案,總算是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據悉Darren稍後將再度來港,跟各參與者延續及深化提案,希望能夠把部分計劃實踐出來,不單把藝術帶入社區,而是要讓社群動起來,甚至誘發社會改變。這一套新鮮的社區藝術概念能否在港開花結果,我們拭目以待。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新作論壇: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
主辦單位:西九文化區
活動日期:2014年8月23日,下午2時
地點:香港醫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