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華嵩
2008 / 07 / 01 | |
《信報》 | |
每年法國五月,少不了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節目;他們與這個藝術節合辦的音樂會邀請的獨奏家,若不是法國名家,就是具水準的明日之星,現在還不聽,過幾年就可能身價飆升,很難請了。
例如五月三十日在大會堂舉行的小交法國五月音樂會,就有出生於一九八六年的鋼琴家紐伯格(Jean-Frederic Neuburger)演出聖桑第二鋼琴協奏曲。坦白說,聽音樂會之前有點擔之:紐伯格是否又一位獲獎無數、技巧準確但缺乏獨特創意的鋼琴新秀?尤其法國演奏者若技藝不到家,演繹往往太輕太浮。幸好,紐伯格對所彈奏的音樂別有深思和體會,能夠自出機杼。固然,他的觸鍵仍可更清晰紮實,快音如珠的段落可以更剔透玲瓏;但另一方面,他從樂曲開頭巴赫幻想曲式的獨奏,到終樂章的熱鬧炫技,都沒有令人覺得籠統或中庸,第二樂章的諧謔曲演繹更兼有機智、優雅和誠摯。甚至可以說,紐伯格給這首著名但不太有深度的亮麗作品給予認真處理,發掘它的精巧結構和潛藏的意緒,帶出聖桑的嚴肅一面,但又不失火花;以一位二十出頭的鋼琴家來說,這是很難得的。
紐伯格後來還加奏了巴赫《耶穌,人類渴望的喜樂》的鋼琴版本。同樣地,他沒有浮光掠影般彈完樂譜,而是聲部配置和明亮的音色都有特色,雖然觸鍵可以更乾淨利落。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音樂會場刊刊載了一大段紐伯格的話,但全是法文,又沒有翻譯;難道主辦者一時間找不到會翻譯法文為中文和英文的人?還是他們以為香港的觀眾都會看法文?
小交在葉詠詩指揮下,當晚有不少可圈可點的演出。例如在聖桑協奏曲中,次樂章管樂部有些和紐伯格的對答,就相當生動;小交近幾年換了不少新面孔,整體進步了,就是在一趟協奏曲伴奏中也可聽到。同場音樂會還有兩首純管弦作品:古諾歌劇《浮士德》之中的芭蕾音樂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那芭蕾音樂是音樂會開頭演出的,也許因為樂師「未熱身」,弦樂略為生硬,樂團的音量變化亦不夠對比,很少遠離「中音量」。不過仍是有佳句的,例如第五節「特洛伊人」開頭,長笛主題自伴奏音符中冒出,指揮和樂師一起營造出很有氣氛的效果,之後的弦樂造句亦飽滿酣暢。
下半場的《天方夜譚》,借用一個英文套語,是古典曲目中的「老戰馬」(old warhorse),老少咸宜、旋律動聽、管弦角彩豐富。其實該作品的每一樂章都是將幾個主題以不同配器重複很多次,但要是它落在一位精於炫耀管弦音色的指揮和一隊技巧相當的樂團手上,是可以給演奏得不沉悶和沒有冷場的。小交的演出可說還有冷場,但亦有很多表現出實力的關口。這首作品能夠暴露出一個樂團哪個樂部較佳、哪個樂部較需改善;在小交的情況下,需改善的包括音量高時音質偏於粗糙的低音銅管(不過同一樂部在第二樂章後半也有些精彩的合奏),還有小提琴獨奏音色較單薄及高音音準不穩妥。至於佳句,弦樂部在第一、四樂章模擬碧海波濤很有氣勢、第二樂章的巴松管與雙簧管等木管獨奏都有感情。葉詠詩引導各部進入和離開音樂對話都具功力,亦以偏慢的速度去讓樂師發揮音樂感;這偶爾令演出聽來拖沓,但有耐性的觀眾可能同意:樂團只是仔細咀嚼音樂的精粹而已。
可惜的是,不是所有觀眾都有充分耐性,以致樂曲在一片幽遠的輕聲中完結的一刻,相信不少觀眾仍沉醉於那傳奇意境時,台下卻有人急不及待地奮力鼓掌,大煞風景,葉詠詩亦面露不悅。這種「過早拍掌」的情況,是繼演出進行時有雜聲(聊天、不斷乾咳、手提電話響起,等等)之後,最討厭的觀眾失儀方式;希望古典音樂會的觀眾都能明白,正如俗語有云:「唔出聲冇人話你啞」,就算不即時拍掌,也不會有人說你不懂欣賞的。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