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復仇記》

作者:秋盈

發表日期:2015 / 03 / 16

藝術範疇:戲曲

發表平台名稱:立場新聞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踏入乙未羊年,戲曲舞臺依然熱鬧。正月未完,已一口氣看了五場不同風格的粵劇,新編作品有之,傳統劇目亦有之,既是一場場目不暇給的視聽盛宴,給腦袋和心靈的挑戰也不可小覷。明明憋了一肚子話,偏偏剪不斷、理還亂,費了好一頓功夫,才勉強弄得出個頭緒來。

 

好了,言歸正傳,先談新編粵劇《王子復仇記》。

 

顧名思義,此劇改編自莎士比亞原著 Hamlet。其實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和上海京劇院已分別改編過 Hamlet,浙江越劇好像也有;但若論粵劇版,則這齣由黎耀威執筆的《王子復仇記》,可能是首度改編。

 

《王子復仇記》製作精良,行當齊全,場面頗具氣派,佈景、燈光、服飾均相當講究,可見主辦者認真從事,誠意十足。只是戲服大都採用寬袖的大漢裝樣式,不設水袖,演員穿起來更見雍容、肅穆,也符合皇室人員和顯宦高門的身分,但表演上少了水袖優美、飄逸的揮舞,總是略感失色。音樂編排則異常精采,烘托氣氛效果一流;尤其是鑼鼓點的運用,變化多端,聽來頗有新鮮感。儘管有些段落鑼鼓音量較大,彷彿要把卜魚和皮鼓敲碎了似的,仍是不可多得的佳構。像我這種音樂修為低微得可憐的觀眾,居然也深深感受到音樂上非比尋常的震撼力,編曲和演奏水準之高,可見一斑。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類為了權勢、財富、情欲或名譽而機關算盡,甚至不惜自相殘殺,古今中外無日無之。報仇雪恨、伸張正義,也是良知未泯者的共同願望。Hamlet 既以謀朝篡位、昭雪沉冤為故事骨幹,稱得上沒甚麼文化隔閡,無論是哪個國度的觀眾,總會一看就懂,甚至感同身受。此劇屢獲戲曲界青睞,改編不輟,相信並非偶然。

 

粵劇《王子復仇記》的情節和人物,較原著頗有刪削,但保留了太子遇上父親鬼魂喊冤、搬演先皇遇弒戲文、太子愛侶及其父親死於非命等關鍵情節。時代背景則改為五代十國之中相當烏煙瘴氣的南漢。故事編來尚算流暢,演出亦一絲不苟,可惜曲詞偏重抒情,敘事較少,尤其在一些節骨眼上的描述未夠清晰,部分細節亦銜接不上。例如太師鄭馬倫,出場時睥睨群臣、恃權自矜,又說他先皇遇弒時亦在場,令人覺得他與篡位皇叔乃一丘之貉。然而後來他奉命刺殺太子,卻突然顯得左右為難,甚至不惜私放太子,自刎全義,前後言行不一,令人莫名其妙。皇后李氏於先皇暴斃後,旋即改嫁繼位皇叔,出場時從容自若,毫無悲戚、無奈之態;其後則向兒子剖白苦衷,又對皇叔異常冷淡,同樣教人費解。若在曲詞和唸白上稍作補充,或加強表情與身段的表演,自能更有效地表達人物複雜的處境和心情。

 

若問全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我認為是鄭太師之女如菲得悉父親亡故、太子遠遁後,精神大受打擊那一段。仔細看去,其實她並沒有真的瘋掉,大概是倉卒間無法接受父親橫死、太子拒愛的殘酷現實,所以把自己的意識封閉起來,就像把自己反鎖房間之中,說甚麼也不肯出來。瞧她一邊採花,一邊喃喃自語,彷彿在探索甚麼東西;但只要稍覺不妥,或者思緒稍微觸碰到喪父、失戀這兩個痛不可耐之處,馬上又躲到自己築起的意識圍牆裡。反過來說,倘若她真的瘋掉了,太子與她重逢之時,哪有這麼快就認得對方、恢復神智了呢?李沛妍扮演情緒起伏極大、精神深受困擾的鄭如菲,雖只佔兩場戲,猶幸唱、做俱佳,感情投入,尤其是〈落紅〉一折,實在教人心疼。倘若身段再豐富一點,或者多用水袖表達鄭如菲精神恍惚的狀態,加強與前文溫婉可人時的對比,相信可進一步提升視覺效果和感人程度。

 

《王子復仇記》連演三場,我看的是最後一場,幾個老友也不約而同地看了首兩晚。據我現場觀察,上座率不俗,也吸引到不少外籍和年青觀眾,包括本身不是戲迷的舊同事在內。且不論這是因為宣傳有道或其他原因,總是可喜的。事實上,此劇製作認真,頗具氣派,演員唱、做亦用心投入,誠意可嘉。除字幕錯別字太多,令人失望外(但據多年觀劇經驗,這可能已成通病,未必是個別團體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失為可觀的新作。如能仔細檢討劇本,修補破綻,並加強表演技巧的運用,也有一定的重演、重看價值。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王子復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