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鋒
2017 / 03 / 29 | |
《明報》 | |
半年前夏夢逝世時,我曾在「世紀版」談她在香港電影的獨特地位,文章結束時提到香港電影金像獎錯失了頒終身成就獎給她的機會,十分可惜。
如今李麗華逝世,情况卻不同,她在過去兩年間連續獲頒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終身成就獎,除了看出兩地電影人都知道尊重她的成就外,吳思遠在推動她獲獎一事上尤其功不可沒。李麗華在得獎時,台灣香港兩地都有不少人寫過她演藝成就的文章,自己也寫過一篇長篇的文章談她的電影演出,這裏避免重複,嘗試以她與其他女星的比較看她的演藝生命特色。
李麗華的處女作是上海孤島時期為藝華公司主演的《三笑》(1940),這是部鬧雙胞的電影,同期有國華公司出品,周璇主演的《三笑》,李麗華一出道便要與其他女星作演相同角色的較量。李麗華最後一部演出的電影也是鬧雙胞,她在金漢導演、凌波主演的《新紅樓夢》(1977)飾演賈母,與李翰祥導演、林青霞主演的《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在台灣上映時也是打正對台。處女作和息影作都是打對台的雙胞戲,看似巧合又不全是巧合,因為在李麗華的演藝生涯中,這種與其他紅女星演同一角色的情况不斷出現。最著名的兩次是在六十年代,她先是在電懋公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64)演梁山伯,與邵氏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打對台,邵氏公司的梁山伯是凌波。跟着一次則參與的公司顛倒過來,她為邵氏公司演《新啼笑姻緣》(1964)的沈鳳仙,與電懋公司《啼笑姻緣》(1964)中的葛蘭對壘。李麗華對於這種同角較量可說身經百戰,這裏再舉一些較不為人知而又重要的同角例子,以此看她演藝生命的重要特色。
對台戲
李麗華在1949 年簽約香港永華公司,才正式由上海遷到香港。她為永華公司演的第一部戲是李萍倩執導的《春雷》(1949)。她飾演的李含芬,丈夫意外失蹤,為留下丈夫的血脈,不惜秘密照顧懷了遺腹子的丈夫情人,假稱誕下的兒子為己出。這部影片是李萍倩重拍自己在淪陷時期為中聯公司執導的《桃李爭春》(1943),《桃》片中演元配周潔的是上年逝世的「電影皇后」陳雲裳。邁克早在八十年代已寫文章提到這個橋段是抄襲自荷李活電影The Great Lie(1941),在原版中演元配的是比堤戴維絲(Bette Davis)。李麗華早段的從影經歷和陳雲裳頗有重叠之處。他們都成名於上海孤島時期,1941年日本攻下上海租界後,仍留在淪陷於日本人手的上海拍片,陳演過《萬世流芳》(1943),李演過《萬紫千紅》(1943)。在淪陷區拍過電影的影人在戰後被視為「附逆影人」,受到很大政治和社會壓力,陳雲裳和李麗華都先後離開上海到了香港。
陳和李也有分別,陳雲裳在拍罷《萬世流芳》後即結婚息影,早在勝利前已停止拍戲。戰後也沒有復出,只到五十年代初才為助張善琨演了兩三部電影,便從此徹底息影。李則一直演戲,來港前還在上海演過十分賣座的《假鳳虛凰》(1947)。她之所以來港,據她所說,是抵不過上海製片商用她淪陷時的不名譽過去壓她的價,她便決心簽永華,跟着也就再沒有回到大陸拍片。
與白光
《桃李爭春》中陳雲裳是元配,演情人陸曼麗和她做對手的則是女星白光。白光也在日治時的上海演過戲,她比李麗華和陳雲裳牽涉更深,她曾是日本間諜山家亨的情人。她在1949 年來香港後演出了張善琨長城公司的《蕩婦心》(1949,改編自托爾斯泰的《復活》)、《血染海棠紅》(1949,改編自美國片《紅花大盜》,A Gentleman after Dark)和《一代妖姬》(1950,改編自李健吾話劇《金小玉》)三部影片,三部影片均十分賣座,據李翰祥所述,她當時聲勢還蓋過李麗華。很特別的是白光這三部名作,李麗華後來全都重演了,那是《碧雲天》(1953)、《海棠紅》(1955)和《元元紅》(1958)。這看來不是巧合,李簡直像要在演技上挑戰白光。《碧雲天》改動較大,但原作痕迹尚在,以演出言,李實在勝不了白光。據倪有純的《影壇一代妖姬:白光傳奇》一書,二人似與對方有點芥蒂,看來非虛。但白光雖紅極一時,卻也僅是曇花一現。白光1951年結婚後息影。1956年復出拍片還兼任導演,但只拍了《鮮牡丹》(1956)和《接財神》(1959)兩部影片便無以為繼。李麗華則紅遍整個五六十年代,還一度可以到荷李活拍片,其持久力又蓋過白光。
棋逢對手
人所共知,李麗華在五十年代香港國語影壇最大的競爭者是林黛,林黛也一度是李麗華的愛情對手,她曾是嚴俊的女友,而李麗華後來嫁了嚴俊。二人也有不少相類的演出。李麗華演過《茶花女》(1955),《茶花女》是對港台國粵語文藝片影響最大的一部小說,其中主要情節像女主角抵不住男主角至親的哀求,為男主角前程犧牲愛情假裝變心,以為女主角變心的男主角出於憤恨當眾羞辱女主角,女主角只有苦在心頭,在港台文藝片中不斷出現,林黛在《金蓮花》(1957)、《不了情》(1961)和《藍與黑》(1966)中都有類似場面。林黛在《金鳳》(1956)演艷名遠播的村莊店家女兒,李麗華也在《黑妞》(1956)中演類似的角色。李麗華演過西施(《臥薪嘗膽》,1956)和《楊貴妃》(1962),林黛則演過《貂蟬》(1958)和《王昭君》(1964),平分了四大美人。李麗華演活潑村姑不如林黛清新可喜,演被情郎羞辱的苦命女郎則各擅勝場。林黛是五十年代在香港出道,比李遲了十多年,跟着二人一起紅了十多年,但林黛卻在1964年自殺身亡,李麗華之後還有頗長的演藝生涯,還陸續演了《觀世音》(1967)、《揚子江風雲》(1969)和《迎春閣之風波》(1973)等重要電影。
李麗華和林黛二人還有一處相近,他們演藝生涯最重要的導演是李翰祥。林黛是因為演《翠翠》(1953)而紅,該片任副導演的李翰祥貢獻很大。另外,李導演的黃梅調戲《貂蟬》和《江山美人》(1959)鞏固了林黛的巨星地位。但對李翰祥言,李麗華比林黛更重要。無論是選李麗華或是李翰祥的個人代表作,我都會選二人合作的兩部影片《雪裡紅》(1956)和《武則天》(1963)。雪裡紅和武則天都是很複雜的角色,既有壞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特點是性格上有種堅決的求生意志,顯出很強烈的性格魅力。李翰祥除了愛寫在惡劣環境為了求存不惜變壞的堅強女性外,更永遠用一種正面和肯定的角度刻劃這種女性的強烈情慾,就好像強烈的性慾和強大的求生意志是二而一不能分離的事。《武則天》便有很大膽描述女主角追尋性慾滿足的戲。
《雪裡紅》雖沒有明寫,但角色亦潛藏着澎湃的欲念。李麗華是李翰祥體現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形象的明星。正是李翰祥的精心編導,再加上李麗華大膽自信及用心的演出,令到雪裡紅和武則天不單是李麗華個人演出的高峰,也是五六十年代兩個最深刻有力的藝術形象。
從李麗華與陳雲裳、白光和林黛三位同期紅極一時的女星比較中,我們會發現李麗華並不一定是其時代最紅的女星,倒是常有雙峰並秀的現象。她也不是常在同角較量中勝出,也有別人演得比她好的時候。但她總是不斷向前進發,其他女星息影後,她卻能再創新的高峰。她能夠為影壇「長春樹」,在電影事業上展現出持久的韌力,堅決的意志力和她的個人才藝相信同樣重要。
討論作品:《三笑》、《春雷》、《桃李爭春》、《茶花女》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