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慶基
2009 / 11 | |
《文化現場》 | |
夏碧泉的作品令我困惑,很難為其創作定位,甚至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喜歡他的作品。夏碧泉不斷游走於不同表現形式,版畫、攝影、油畫、水墨、書法、雕塑均有涉獵。風格上由米羅、杜布菲(Dubuffet)、卡達(Calder),以至現代水墨、張義的創作影子等,都不難在其作品中發現。他的創作生涯,充斥著不傳的跳躍,正面的看,絕對是勇於嘗試。
上一代走進「現代藝術」的景況
夏碧泉自學出身,其創作歷程,或許也能勾劃出上一代本地藝術工作者走進「現代藝術」的景況。他開始積極創作的年代,正值香港藝術處於由傳統轉入現代的轉捩點這時候本地藝術工作注意到西方現代藝術的一些新近發展,亦努力與這「現代化」大潮流接軌。這「現代化」的實驗,最鮮明地出現於以呂壽琨為首的現代水墨運動,結合抽象表現主義入水墨畫,部份作品造型與抽象表現主義者如Adolph Gottlieb作品之近似,令人咋舌。及後王無邪將之套入西方設計程式,如大對小、實對虛、質感對平滑,斜線切割、均衡切割等等,在在反映出使用不同途徑,為作品帶入「現代」元素。
另一獨特且較孤單的路線,是陳福善由傳統油畫走進「現代」的歷程。他那夢幻式風景人物,有濃厚超現實主義色彩。筆者相信陳福善只是接受意識流這創作模式,以協助離開那從事多年寫實/印象主義繪畫風格,是否直接受超現實主義影響,筆者則不肯定。陳福善卓越之處是他能從生活點滴中吸取靈感,晚年返老還童,每天逛街找題材,從藝術雜誌中找名家作品剪裁戲玩,重新創作,透過零碎日常物作材料,漫不經心地闖出新創作領域。
總留一點粗樸的無知
夏碧泉曾加入陳福善的畫會,但也游走於現代水墨界圏子中,但筆者看其作品,往往聯想起陳福善晚年作品的稚趣。夏碧泉創作態度認真,但作品仍不失其稚嫩,或許因為原來他就是個很草根的創作者,無論他如何努力加點深度議題,總還留著點粗樸的無知。用無知、稚趣等詞,絕無低偏之意,這些都是現代和當代藝術重視的素質,特別是在處處講求表現深度境界的香港藝術,一點無知半點稚趣實屬難得。
陳福善説流利英語,傳統的素描繪畫技術深厚,早年已活躍於洋人圈子,是早年香港藝術界相當吃得開的精英。夏碧泉較草根,其自學過程,是由觀看街頭店舖賣紙花、小擺設作為起點,到後來從廢紙回收舖中找藝術雜誌來參考學習。他沒有那精英或文人藝術傳統,技術上也顯得粗糙。如純從技術、形式角度來看,他的作品水平參差。但有時候他那近乎傻楞楞的天真嘗試,即使不全然成功,仍具逗人喜愛的魅力。他沒有晚年陳福善作品的全然豁出去的輕鬆,反而是往來於輕鬆把玩和搞嚴肅創作之間。一方面透過符號(如金石文)、材料(如水墨)、題材(如《天籟的回響》)等元素,試圖緊隨一套已建立的本地現代藝術道統,製造叫人一看便要知道是「藝術」的作品。另一方面,他會以魔術師、大力士、功夫為題,製造充滿街頭生活諧趣的作品,為香港藝術開拓另一畫種,而這也是筆者最感興趣的創作。例如他2001年的《廢物利用雕塑》,將木頭、彈簧和爛水煲連在一起,三者在造型上未能互相呼應而連成一體,但卻有直接、不拘一格的可愛。羅森柏格(Rauschenberg)有一段時期喜歡在居所附近逛街搜集廢物創作,陳福善愛流離橫街小巷找尋靈威。夏碧泉最可愛的作品,也是這些游走於街頭的不經意組合。在以現代水墨為主的本地「現代化」歷程,陳福善改從日常生活中引發意識流創作,代表另一獨特的路向。
夏碧泉是位稚趣藝術工作者(naive artist),卻又不甘心停留在這層面,因而徘徊於「搞藝術」和「搞過癮」兩者之間,當然兩者並不矛盾,陳福善的作品便是好例子。夏碧泉偶爾可以把兩者結合,如晚年的書法,但大部份時間仍糾纏於兩者之間。但對我來説,最喜歡的,還是他的天真稚趣。相信在展覧開幕的時候,大家會特別懷念他。
討論對象:夏碧泉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