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靖之
2001 / 06 / 15 | |
《大公報》 | |
美國費城樂團在指揮沃爾夫岡.沙華列殊(Wolfgang Sawallisch)帶領下,來港演奏兩場,主要的曲目有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The Firebird Suite)、穆索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我聽的是第二場,因此無緣欣賞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和《圖畫展覽會》,而沙華利殊正是演繹十九世紀德奧大師作品之能手,十分可惜。
我聽那場演奏,曲目包括德伏扎克《諧謔隨想曲》(Scherzo Capriccioso)、史特拉文斯基《火鳥組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指揮沙華利殊是當代指揮大師、曾任柏林愛樂樂團、漢堡愛樂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等世界名樂團的音樂總監或指揮,由此可見他在處理德奧作曲家作品上頗有心得。此外,他也擔任過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以色列和捷克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等客席指揮。沙華利殊在鋼琴和室樂演奏方面也深獲好評。
至於費城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除了有一百年歷史外,還擁有許多特殊紀錄﹕為諸多作曲家作品作世界首演,包括荀白克、巴托、拉赫曼尼諾夫、西貝流士、史特拉文斯基、馬勒、瑞查.史特勞斯、貝爾格、蕭斯塔科維契等。這個樂團的歷任指揮都是鼎鼎大名的大師級人物,為Stokowski,Oruandez,Muti等,沙華利殊於一九九三年從Muti手裡接過指揮棒時已年屆七十,至今也有八年了。費城樂團一向名滿國際,但由於Muti過去忙於穿梭各地指揮歌劇,忽略了樂團的管理和業務水平,出現了退步的現象。沙華利殊的任務之一,是要把這樂團銳意改革,以重振雄風。在過去八年裡,費城樂團在沙華利殊的帶領下,不僅走出了困境,而且還攀回國際一流的地位。樂團共有113名音樂家,其中小提琴20.16、中提琴13、大提琴11、低音大提琴9,共69名弦樂手:木管有長笛手4人、雙簧管手5人、單簧管手5人、巴松管4人,共18人:銅管樂手共15人,包括法國號6人、小號4人、伸縮喇叭4人、低音管1人:敲擊樂手9人:另有豎琴手2人。
聽起來與香港管弦樂團確是不同———那種豐滿、充實、渾厚的感覺,實非小樂隊可比。此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團員的技巧和態度———每位團員都以十分認真的態度來演奏,想是樂團的紀律十分嚴謹,不由得團員馬虎過關。
若以指揮的強項來講,我們應該聽沙華利殊指揮德奧大師的作品,如莫扎特、貝多芬、布魯克納、瑞查.史特勞斯、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等,可惜的是我聽的三首曲子是德伏扎克的小品作品《諧謔隨想曲》、史特拉文斯基《火鳥組曲》、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均非沙華利殊之強項。
《諧謔隨想曲》一開始,便顯示了費城樂團的優勢———音響效果渾圓豐厚,既鬆化又明朗,尤其是管樂器,木管與銅管均是如此彩色繽紛:弦樂如水銀瀉地,連綿不絕。德伏扎克的配器效果顯著,在《新世界交響樂》裡已顯露無遺。《火鳥組曲》是二十世紀初期作品,在當時來講效果新穎,現在聽起來也並不老套,這正是史特拉文斯基的天才之所在,一如畢加索的畫,變化多端,但始終是畢加索的作品。
說實在的,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並非上乘之作,從結構到配器都不是柴可夫斯基的成熟之作,與他的《第五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相差甚遠。上述三部交響曲其實是柴可夫斯基的自傳☆《第四》是送給他的「精神愛人」梅克夫人,所謂「命運」之號聲與貝多芬的「命運動機」相比,也是難作比較。雖然如此,柴可夫斯基受歡迎的程度,在美、英等國排列第二,緊緊跟在貝多芬的後面(參閱《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第二十五卷,頁169),那麼美國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安哥」時,費城樂團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裡面的舞曲———費城樂團是隊好樂團,只是我聽的不太「過癮」而已。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