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創作/發表平台的發展)

藝術評論機制的範式轉移

小西

2000 / 02

我們需要怎樣的「次世代劇場/劇評」?

小西

2001 / 02 / 13

冷門樂器與新音樂

麥華嵩

2002 / 04 / 10

朱踐耳及上海新室樂團——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隨筆之二

劉靖之

2002 / 11 / 08

國際級的迷思

何慶基

2004 / 12 / 14

老外作中樂 像說普通話

劉靖之

2006 / 04 / 30

香港視藝生態——回應李美娟

梁展峯

2007 / 10

香港藝術博覽會

梁展峯

2007 / 10 / 14

音樂創作完整版圖的完善確立——香港30年正統音樂創作大事記

周凡夫

2007 / 12

Mobile Art 藝術的吉卜賽

梁展峯

2008 / 03 / 30

在威尼斯的一圈跑

梁展峯

2009 / 06

戲劇張力薄弱 角色塑造成功——評《詩人李白》

劉靖之

2009 / 12 / 14

《譚盾與眾同樂》

劉靖之

2010 / 01 / 12

讀劇作為方法——「讀劇沙龍」觀後

鄧正健

2010 / 10 / 11

尋找未來的編舞家 淺談本地舞蹈界的培育生態

聞一浩

2011 / 04 / 08

「展覽是羅生門?」之後的自述(多於自省)

梁展峯

2011 / 07

迎接「西九大戲棚」

張敏慧

2012 / 01 / 31

回歸十五年香港音樂創作環境的變化與面貌(上)

周凡夫

2012 / 08

回歸十五年香港音樂創作環境的變化與面貌(下)

周凡夫

2012 / 08

評論的評論

吳美筠

2013 / 03

如何為香港表演藝術寫史

梁偉詩

2014 / 02 / 11

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上)

謝諾麟

2014 / 10 / 14

淺談純藝術之觀眾(一)

謝諾麟

2014 / 11 / 04

學習香港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史,從何說起?

馬世豪

2015 / 02 / 08

吳美筠:香港文學,香港人來資助——回顧香港文學創作環境與資助機制

吳美筠

2015 / 03 / 04

歌劇《大同》呈現灰色希望

劉靖之

2015 / 04 / 09

翻譯劇、本土創作與新文本:回望香港劇場書寫

陳國慧

2015 / 06 / 01

汗水與酒精交融成愛液的舞踏兩生花

格子

2015 / 09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之《瀟湘夜雨臨江驛》

秋盈

2015 / 10 / 04

探索舞踏與自身關係的自白書

格子

2016 / 02

新進編舞的試練場

聞一浩

2016 / 05 / 07

淺談純藝術 - 藝評人

謝諾麟

2016 / 06 / 25

天台上的古希臘悲劇——鄧樹榮《安提戈涅》維港版

梁偉詩

2016 / 12 / 17

諧趣歌激增 原創歌劇減(粵語流行曲 @1956 之二)

黃志華

2017 / 03 / 04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件展:「向雅典學習」——爭議聲中的藝術政治參與

凌志豪

2017 / 09

回溯語言結構中的後真相:一埸荒誕偷情

凌志豪

2017 / 10

香港舞蹈書寫誌考——綜觀三十年的耕耘與收成

李海燕

2017 / 12

OPERA = 極視聽之娛嗎?

劉志剛

2018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