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是羅生門?」之後的自述(多於自省)

作者:梁展峯

發表日期:2011 / 07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圖錄—展覽實驗.實驗展覽的伸延展廳》

發表平台類別:出版物

主題:美學發展 / 創作/發表平台的發展 / 場地與空間 / 自選藝評 / 其他 (策展語)

 

展覽目的

 

這次展覽作為「展覽實驗 實驗展覽」系列的序幕,我希望藉此把這系列的「展覽」和「實驗」的討論和思考重心確立為「關乎藝術家、策展人和觀眾,各自對作品的演繹和閱讀的距離」。我想提出:展覽從籌畫到被經驗,都是一個既客觀又主觀的,既個人又公開的(視覺)訊息傳播過程。於是我展出策展文字與作品的相片,希望把原作隔離於觀眾,將參觀展覽的經驗,演繹成傳遞訊息的過程。同時藉尋求策展人與觀眾各自對作品的理解距離,從而引發我們對一些普遍認知,如:策展人主導展覽;文字解說左右觀眾對作品的理解;環境因素左右觀眾的現場經驗等的自省和再思考當中微細偏差。

 

展覽題目

 

正如藝術家給作品一個標題,展覽名稱就是策展人為整個展覽內容或理念的註繹繹,文字性演繹。展覽名為「展覽是羅生門?」就是說明我的一個想法:理解一個展覽的過程是既開放又主觀,既多面複合又當下即是。這裡用「羅生門」為喻詞,是借用日本電影《羅生門》(1950年)的故事註1為典故。「羅生門」的喻意如「瞎子摸象」,各人因為不同的角度(立場)和限制(條件),於是對同一事情各說各話,有不同演繹。正如電影《羅生門》本身是把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在竹林中》的選段和《羅生門》註2的場景穿插而成,並加入導演黑澤明編出的故事結局。借「羅生門」為喻,進一步提出了展覽內容間文本互涉,存在於演繹作品的過程中。於是「羅生門」比Stuart Hall傳播符號理論、Roland Barthe的「作者已死」論和解構理論等更精簡的呈現(視覺)訊息傳播過程中不同觀者對作品的理解距離。

 

展覽內容

 

我試圖把展覽內容集中在幾個元素,把觀眾調查問卷變成展覽本身,旨在從觀眾「閱讀」藝術品的傾向中,找到一點「驚喜」。

 

假設

內容

目標

作品在不同場合展出,會產生不同意義。例如:跟同場其他作品的類比和並置時,作品的某些特點因而被突出。

由藝術家提供的照片和文字是最接近作品的「原貌」和「原意」。

從提供的作品現場照中選出呈現作品展出情況的相片。

藉提供的文字,用小冊子形式簡介作品在過往展覽中如何被「演繹」。

集合對作品過往的「演繹」。

藉相片和文字,集合作品過往的面貌,呈現作品既全面又破碎的「整體」。

 

展覽的文字和展示形式都是「演繹」本身。

作品要透過標題名牌和約定俗成的展示狀態才能被觀眾識知為展品。

將所有作品集合在一個房內,陳設成未被展示的狀態。

突出本展覽的核心內容是作品資料本身—「演繹」本身。

展覽不只是讓觀眾配對圖文的遊戲,更是關於料資選擇和理解的遊戲。

向觀眾展示相片,提供小冊子,為八段沒有賓語的節錄文字選出對應的藝術家。

展示觀眾眼中策展文字與作品的差距;

體現觀眾「閱讀」作品的主動性。

 

 

測試觀眾

 

在此展覽中,為了減少展覽內各元素的複雜關聯和互相影響,我以相片展示作品過往展出現場的某個角度,以小冊子展示了作品過往參與展覽的策展文章的節錄,將「如何展示」的展覽脈絡,包括:時(機)、(場)地和(主辦)人盡量淡化。同時為提高觀眾在理解展出覽的參與度和主動性,我嘗試透過觀眾投選節錄,以作品相片和節錄文字相號入座的過程,將觀眾理解作品的經驗收窄為理解圖象描述和文字演繹的選取和組合的經驗。在觀眾的投選中,最明顯的發現是:(一)如果節錄內容是描述作品,觀眾多數能夠分辦出內容所指的作品和藝術家;(二)如果節錄的內容是描述作品背後的意念和藝術家的想法,不同觀眾會對內容所指的作品各有不同選擇,於是不同的藝術家都平均地被選為能夠對應這類節錄。

 

展覽後話

 

策展人要置身展覽之外是不可能,因為他本身是展覽的發動者,他只能淡出淡入。展覽中的文字表面上是輔助展品的東西,實際上是策展人現場演繹作品的「指印」註3。我假設藝術展覽更多是為觀眾提供思想的刺激,而不同於商貿博覽的把推銷和說明(展品)為目的,因此對展覽的理解可以是「羅生門事件」。策展人對作品的文字演繹跟觀眾投選結果互相構成對作品的不同理解,這就是把體現成《羅生門》電影。劇本、原著小說是展覽中的作品,導演和觀眾以不同的參與方式(如:策展、書寫、觀賞和理解),實現了對作品的「演繹」。如果作品本身已經是一個故事一個劇本,展覽就是包含一大堆故事的另一個故事,不過策展人和藝術家都不是展覽中的唯一的作者或讀者。

 

 

註1:羅生門的典故,URL: http://blog.udn.com/liucl/2849484

 

註2:小說《羅生門》(發表於1911-1916年)的故事是引用日本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芥川龍之介的想像來完成。

 

註3:「指印」一意,引自何慶基「……任何展覽中,策展人的指印仍到處可見,演繹是無可避免。」(《身份何在—何慶基的策展工作及藝術》,2004)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展覽是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