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盈
2015 / 10 / 04 | |
立場新聞 | |
《瀟湘夜雨臨江驛》謝幕合影
轉眼間,香港八和會館主辦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已完成首三年演期。據說當局滿意計劃成果,加上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尚未落成,所以是項計劃得以續期三年。七月三十日,便是新秀匯演第二個三年計劃的首天演出之期。有幸躬逢其盛,但見冠蓋雲集,場面甚是熱鬧。
是晚除主禮嘉賓致辭、鳴鑼及合照等例行公事外,在戲文正式開始前,先演具有民俗儀式性質的「例戲」《碧天賀壽》。這段例戲不長,大約十多分鐘,由六男二女扮演,並用粵式中州韻演唱。可惜現場仍是不設字幕,曲詞沒聽懂一半。
據黎鍵遺著《香港粵劇敘論》記載,《碧天賀壽》原是早期粵劇夜戲「齣頭」【註一】的開臺劇目之一,與《六國大封相》連演。一般先演《碧天賀壽》,再演《六國大封相》,然後「齣頭」才正式開演。書中又云,《碧天賀壽》是一個曲牌聯套清唱的劇目,最早可見於明代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刊行的弋陽腔曲本集《盛世新聲》,但沒有戲文和角色扮演【註二】。也許正因如此,臺上六男二女的裝束跟一般角色分別不大,單憑外表,很難分得清誰是誰。有趣的是,場刊也沒有註明角色名字,只以「頭仙」、「二仙」等稱呼。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碧天賀壽》的八仙,跟家傳戶曉的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等八仙毫無關係?
《碧天賀壽》演完,隨即上演改編自元代楊顯之《臨江驛瀟湘夜雨》雜劇及明代佚名《江天雪》傳奇的長劇《瀟湘夜雨臨江驛》。手上沒有《江天雪》,只得明代臧晉叔編纂的《元曲選》,正好收錄了楊氏原著。回來仔細翻閱一遍,發覺粵劇本的情節,大致沿襲原著,只有結局迥異。此劇情節類似《竇娥冤》和《陳世美不認妻》的混合體,寫來有條不紊,鞭撻人性醜陋也毫不忌諱,頗得元代雜劇之遺風。劇中人物甚多,而且性格鮮明,亦屬難得。例如女主角張翠鸞生性善良、堅忍,惹人同情。男主角崔通滿腹經綸、一表人才,但卻忘恩負義、心狠手辣。還有張翠鸞之父張天覺,為人剛正不阿,漁翁崔文遠急公好義,丞相趙錢老謀深算,其女趙月嬌也驕橫自負,解卒劉仁滑頭之餘仍未泯良知,連沒有名字的驛丞,也一副欺善怕惡的九品芝麻官德性。人物面貌豐富多樣,彼此構成強烈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曲折跌宕,人物性格突出,原是一場好戲的必備條件,可惜這次演出的整體效果強差人意。無論劇本或演繹上,均不乏可斟酌之處。
就劇本而言,最明顯的瑕疵是場次長略懸殊,通篇節奏失衡,以致干擾了觀眾的情緒,減低了投入感。戲文前半部以介紹人物、敷演情節為主,各齣內容清晰,篇幅簡鍊,節奏也較明快。誰知中場休息後,張氏父女在臨江驛重逢一段,竟演了一小時左右。兩人輪流以唱抒情,唱段冗長,遲遲不肯相見,令人頗不耐煩。相信這是編劇有意為之,好讓演員盡情發揮唱功及演技,然而曲詞內容重複,人物情緒也未見依次遞進,看來頗有悶場。
表演方面,此劇唱段繁重,尤以沒有固定旋律的梆黃為主,對演員唱功要求甚高。此外,人物性格鮮明,表演上務須生動地傳達其情緒和心境,至少讓觀眾明瞭其心中如何盤算,才算稱職。其中最考驗演技的人物,當是男主角崔通。劇本較注重刻劃他如何趨炎附勢、心腸歹毒,對他的心理轉折著墨較少,端賴演員從演繹上補闕拾遺。這麼一來,他面對趙錢威迫利誘的思考與反應,固然是發揮演技的大好機會;但其實他一身布衣亮相時的性格定位,同樣相當重要。我很有興趣知道,崔通赴考途中探望伯父,有甚麼原因嗎?當時他抱著甚麼心情?探親之舉反映伯姪感情親厚,抑或只屬虛應故事?崔通在伯父處結識了張翠鸞,繼而共諧連理。面對天賜良緣,他的內心是驚詫萬分,還是喜出望外?抑或無可無不可?崔通在這場戲的心情取向,可能直接影響崔通應對趙錢詰問時的反應,不妨多作通盤考慮,使表演更具說服力。
就首晚演出所見,場面調度上仍有一些不太暢順的地方,例如家丁奔走於趙錢與崔通之間傳話,驛丞跑來跑去傳達張天覺不得喧嘩的命令,以及結局時崔文遠、張翠鸞分別與崔通對質的場面,演來甚覺重複和拖沓,相信第二晚會有改善。
總的來說,《瀟湘夜雨臨江驛》講究的是如何表達人心諸般微妙變化,對演員分析和表達角色的能力,以及唱、做技巧的要求相當高;新晉演員經驗不足,功力未純,要演繹這些性格鮮明,但內心複雜多變的人物,難免有點吃力。猶幸眾人演出認真,雖未盡善,至少誠意可嘉。但願諸位勤練唱、做之餘,也在分析和表達人物方面多下功夫,使表演更細緻動人。
註:
【註一】據教育局「粵劇合士上」辭彙表,早期粵劇每天從中午演到翌天黎明,共分三個時段,其戲文種類各有稱謂。中午演至傍晚的稱為「正本戲」,晚飯後演至凌晨時分的劇目稱為「齣頭」,凌晨演至黎明者則稱「天光戲」。
【註二】黎鍵著、湛黎淑貞編,《香港粵劇敘論》第四章〈粵劇土戲的形成及徽調、弋陽諸腔的傳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頁65至66。
討論作品:《瀟湘夜雨臨江驛》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