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發展局能幫助香港電影多少?

作者:朗天

發表日期:2010 / 09

藝術範疇:電影

發表平台名稱:《香港電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文化政策與行政 / 獎項/藝術節/機制/活動評論

 

三年一屆任期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又到了換班子時候,這個民間法定組織,是唯一引入民選機制的功能推動機關,與同類的貿易發展局、旅遊發展局不同,他們每屆分界別選出一名代表該界別的委員,並由其出任該界別委員會的當然主席,再與其他委任委員(其他界別的民選委員,也可選擇加入)組成委員會負責出謀定策,資助並推動該界別藝術家發展的計劃、活動。

 

藝術發展局前身是演藝發展局,擴大成為不止限於資助及推動演藝活動的機關後,一度是本地主要藝術家創作/製作的主要集資來源。尤其是因應創作形式每每獨來獨往,不像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種表演模式容易團體化的視覺藝術家和文學工作者,多年來受惠良多。然而,由於始終「僧多粥少」,加上近年資助機制重新走向中央化(希望把現在分散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發展局、民政事務局的撥款程序,盡量集中由一個中央撥款機制處理,第一步便是把200萬港元以上的大額資助評審從藝術發展局的職能裡剝走),藝術發展局如何發揮撥款功能,由爭議眾多逐漸變得前途黯淡。

 

香港特區政府一向覺得電影是賺錢事業,不傾向用公帑資助拍片。唯經過2003年SARS(非典)後的市道不景氣,本地電影工作者持續向政府陳情施壓,終先後有CEPA及電影發展局的實施與成立,以及電影發展基金的擴充運作;饒是如此,這僅限於工業受惠,獨立電影方面,雖未説一窮二白,卻仍是等待甘泉之荒漠。

 

長久以來,藝發局正是獨立電影工作者伸手求援的地方。一個五六十萬元的拍攝資助,工業角度當然宛如雞肋,但對獨立影人來説,己是求之不得的及時之雨。問題是,藝發局對電影拍攝的資助是通過電影及媒體藝術委員會進行。電影及媒體藝術雖同屬活動影像(Moving Images),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創作方式、涉及不同的思維和媒介;兩類不同的藝術家共同競爭一個資源,評審標準如何才能公平固然是一大難題,更重要的是:不同屆別的委員根據他們各自關心的範疇,很容易對某一媒介類型有所偏重,於是便更容易導致獨立電影工作者陷入困局。

 

所謂困局,大抵是指一種介乎媒體藝術和主流電影之間的、尷尬的三文治位置。近年杜琪峯入主藝發局電影及媒體藝術委員會,令這情況益發顯突。杜導高調入局時已聲言,要借助藝發局資源為工業培養新血,「餅仔唔夠分」,獨立電影工作者近年感受到的低氣壓其實不難理解。

 

因而出現了新一屆界別選舉,由崔允信挑戰杜琪峯的形勢。這位主流電影拍過《追蹤跟前人》及《愛情萬歲》的X世代導演,更為人熟悉及讚揚的卻是獨立作品《憂憂愁愁的走了》和《三條窄路》。他所屬的團體「影意志」便是致力發行本地獨立電影的組織,一度與安樂公司合辦亞洲電影節,打造秋季影壇盛事。與安樂分手後,「影意志」轉辦亞洲獨立電影節,更強調獨立性。他參選的政綱正是針對「向主流工業傾斜及只著眼於觀眾人數的盲目發展」方向,主張藝發局未來要「催生更多活潑、多元,具延績性的作品及計劃」。

 

藝術發展局能幫助香港電影多少?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因為有心人都曉得,藝發局的資源事實上並不穩定,且有每年遞減的傾向。大額資助歸向電影發展基金及中央撥款新機制是大勢所趨,餘下的小額資源更宜幫助小規模的獨立製作。這種看法多少人認同呢?新一屆選舉結果可能提供答案。不過,姑勿論最後選出來是誰,獨立電影人和年輕製作人渴求改變之心之熾,已是路人皆見,相信有關當局也不得不面對和處理吧。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香港藝術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