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城》回顧香港戲劇

作者:佛琳

發表日期:2002 / 01 / 02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商業化與藝術

 

我於二一年觀賞的最後一個劇目,是演戲家族的地道港式音樂劇《邊城》。

 

《邊城》確是本年度其中一個叫人翹首以盼的演出。沈從文的原著小說,於中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自不須說,演戲家族於音樂劇上的成績,也足以讓觀眾對這齣作品投下信心一票。事實上,《邊城》小說描繪的湘西風情,雖然沒有盪氣迴腸的情節,可是小說中的人物都喜以歌曲傳情達意,不論大老(何浩源飾演)及二老(譚偉權飾演)追求翠翠(林小寶飾演)時要唱「三年六個月的歌」,以至上一代也以歌曲表達自己的心意「(船總順順對老船夫說)我們的口只應當喝酒,莫再只想替兒女唱歌。」因此,將《邊城》轉化成音樂劇作舞台演出,已具備先天脗合的條件。至於舞台劇《邊城》的演出效果,則端視創作人如何拿捏改編尺度,以及怎樣以音樂和歌曲建構一種獨特的鄉土風情。

 

舞台的《邊城》體現文學原著

 

基本上,負責改編的陳敢權將原著小說中著墨不多的情節,都以具體的舞台形象或事件展現出來。其中最主要的筆觸是呈現翠翠的母親及父親,以此作為整個故事的開端。除此之外,於好些細節上,例如原著中只輕輕幾句交代二老於白雞關灘口援救三人的事件,現於舞台上卻演進成既歌且舞的獨立環節,以此表現二老的形象和作風。另外,老船夫(陳曙曦飾演)過世時,翠翠的母親及父親再次出場,於輕柔的歌聲中與老船夫一起把臂離去,也能將這死亡的事件更加形象化。導演彭鎮南於簡約的舞台布景裏,不僅盡量發揮演員的個人感情及建立角色相互間的關係,更盡力以寫意的手法,例如形體化的扒龍舟舞蹈,配合全劇以演員表演為重心的藝術手法,從而發揮演戲家族的優點。

 

整體而言,由鍾志榮作曲及作詞的《邊城》,其音樂元素比其前作《遇上一九四一的女孩》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應算是自《雪狼湖》後,同樣具備流行曲特色的優質本土原創音樂劇。然而,也因為音樂元素主宰了全劇的藝術基調,故此在大部分以流行曲形式為配樂的歌曲襯托底下,原著《邊城》的湘西風情卻不多見。在此我並非要求《邊》劇要以極為中國化的音樂作歌曲旋律,可是劇本既以少數民族為故事背景,那麽性格化和具備特徵的音樂,以至於切合地理環境的方言用語,始能凸顯故事的特殊性。所以,《邊》劇在歌曲、語言和角色個性等各方面,若能更適當地採用原著的特徵,以此作出更鮮明而的整體配置,那麽,《邊》劇便能勾勒出一個更不平凡的藝術形象。

 

不過,陳敢權及彭鎮南尚能保留角色間的含蓄感情關係,例如二老與翠翠於渡頭初次相會,以及大老、二老及翠翠三人間產生的感情轇輵,都能適當地凝聚於不慍不火的層面,以至忠於原著的演出結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於此體現原著《邊城》的樸質和淳厚世界,為觀眾帶來無限唏噓及餘韻,呼應了沈從文原著目標——「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創意有了,特色和真貌呢?

 

至於二一年香港劇壇的整體狀況。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中不無影響,尤其是前幾年開始踏上軌道的商業劇場,在二一年可說是每下愈況。由二年十一月橫跨至○一年二月的《煙雨紅船》(共六十四場),以至《聊齋新誌》(八月至九月共五十九場),雖然都有影視紅星壓陣,但售票情況與一九九九年的《劍雪浮生》已相差頗遠,可見在香港經濟前所未有的嚴峻時期,原本具發展潛質的商業劇場如何備受衝擊。

 

然而,這年的戲劇家雖然沒有像前兩年金融風暴影響之下,以戲劇作品對社會迅速作出回應,可是在經濟不景的壓力底下,戲劇作品的創作性和實驗性反而更強。例如香港話劇團在公司化之後,便選演了經典但不易討好觀眾的《靈慾劫》(五月)和《凡尼亞舅舅》(十一月),可見毛俊輝擔任該團藝術總監後,並不急於馬上取悅觀眾,而是要重建該團的「劇目劇團」( Repertory Theatre )的身份。

 

至於藝術發展局戲劇界別的三個「三年資助」及十個「一年資助」劇團,雖各有自己不同的藝術取向,但這年於翻譯或改編著名小說的劇目上,都有不俗的成績。當中除了《邊城》之外,還有劇場組合改編梅特林克的《墮落鳥》(十一月),劇場空間取材李敖《北京法源寺》的《大刀王五》(十二月)及中英劇團搬演巴西作家保羅.科爾賀的《煉金術士》(十二月)。不過,香港劇壇的有心人,當然仍不忘製作反映生活的創作劇,其中致群劇社的《袁崇煥之死》(三月)、眾劇團的《23,000隻蛤蚧隨街跳》(十月)、中英劇團的《幸遇先生蔡》(十一月)和新域劇團的《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十一月),都對現今香港社會的價值觀念作出批判或反思。其中《23,000》劇和《幸》劇,更對香港的教育制度產生具體的觀照,於此可見香港劇壇仍不缺具使命感的戲劇家。

 

我個人而言,二一年最喜愛的演出,卻是非常林奕華的《萬惡淫為首》(八月)和《張愛玲,請留言》(十一月)。前者對香港現狀具啟思作用,後者則於經典人事上作出嶄新的詮釋,兩劇的內容和形式都具創意。

 

然而,在五花八門、紛沓雜陳的演出之中,到底香港戲劇的特色和真貌是什麽?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邊城》
演出單位:演戲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