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搞的藝術——社區藝術談

作者:何慶基

發表日期:2007 / 04 / 16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應用與社區實踐

 

嚴格來說,社區藝術(Community Art)可以分為社區藝術和社群藝術。當然,沒有社群便沒有社區,兩者緊密相連,只是在活動焦點上略有不同,前者以一個特定的社區環境作為活動對象,後者則以某些社群,特別是弱勢社群,作為服務目標。

 

芸芸藝術活動中,社區藝術可以說是最難處理的一種。它有與藝術館藝術迥異的社會功能,不能以一般藝術展覽或活動的態度對待。由於涉及弱勢社群,處理上偶有失當,容易變成在傷口上加鹽,輕則加深社會對弱勢社群的誤解及歧視,重則變成另一種剝削,透過他人的不幸製作「藝術效果」。

 

充權、批判、平衡

 

從服務社群的角度來看,社區藝術有其內向性和外向性。外向,是透過社區藝術展示弱勢社群的不合理生活現狀,爭取支持,引動改革。內向,是為弱勢社群灌輸力量的充權(empowerment)行動,透過藝術活動,建立弱勢社群自信,鼓勵認知、表達、批判和創意的能力。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的「被壓抑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便是透過舉辦戲劇工作坊,栽培弱勢社群的自信及表達能力,進而鼓勵對文化、歷史、生活經驗的確認、反思和批判。活動的範圍,很多時候無可避免地擴展至社區的生活空間,這過程可是個對以社區在文化、歷史上的確認,以建立地區的集體身份和自豪感,因而帶有地區文化的保育味道,但也未必是歌頌,也可以是對不合理社區環境、設施的批判,當中的平衡十分重要。

 

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在沒有傷害弱勢社群的感受、在他/她們身處弱勢仍可昂然立於人前的大前提下,展示其現有面對的不合理狀況。本地流行報刊的慈善版,喜歡利用人家的不幸和痛苦,作為誘發憐憫的工具。這種「可憐人」與「善長」的鮮明擺設,只是對不幸者再多加一次粗暴的剝削。

 

此外,公眾廣泛參與對社區藝術的成敗有決定性的影響。未能擴闊接觸面,觸動公眾,會有反面效果,例如鼓吹珍惜被淘汰的傳統手作業,沒有有效的宣傳以至反應冷淡,只會加劇當事人那被淘汰、再沒有價值的感覺。

 

人性、尊嚴、權利

 

例如《活在西九》中,主辦機構社區組織協會沒有以好奇的形式來展覽間板房的貧窮面貌。每個居民的有血有肉故事,放置在狹窄惡劣的環境中,貧窮中仍有情有義(如親愛的露宿者夫婦),有時候還帶點小趣味(如兄妹在樓梯間做功課),引動觀眾人性地感受弱勢社區的問題。展覽指出問題,但不只停留在控訴層面,提出改善的實例,如協助居民找工作、申請公屋等。訊息十分清晰:只要扶他/她們一把,或制度稍作調節,弱勢社群便可走出困境。社區藝術的意義建基於其積極性和方向感。

 

搞社區藝術必須放棄傳統藝術的精英主義心態及價值觀,肯定普羅大眾有同樣重要的文化觸覺和能力,只是大家價值觀和所套用的語言有所不同。參與的文化工作者不是去提升,更不是紆尊降貴。搞藝術館藝術便到藝術館去,社區藝術自有它一番的語言。社區藝術由社區組織主導的好處是,它們較明白弱勢社群的感受,對他/她們的權益較敏感,而且重視社會效益多於藝術成果。

 

支援、引動

 

社區藝術中的藝術工作者是個引動者(animator)。社區藝術強調「文化起動」(cultural animation),這理念建基於相信社群本身有其潛在的能力,只因客觀因素(例如缺乏學習機會或有關藝術語言未為傳統藝術機制所接納等)未能得以發揮。社群藝術其中一個功能正是要釋放這文化潛能。但主角肯定是社群人士,藝術工作者只是支援、中介角色。

 

在《活在西九》中,大部分作品都能發揮此功能。例如有關尤夢青這愛書人的房間裝置,大堆書本帶出滿室書香的性格,放在擠迫的間板房內更顯其矛盾,房中錄象置主角於環境中央。但金好的Hello Kitty裝置便出現點問題。無數的Hello Kitty無疑令人感到有趣特別,但裝置效果已取代了有關房中人的述說,除了有一塊展板作解釋,主角在這裏同樣是被邊緣化。但這裏得強調,社區藝術重視過程,可能這裝置是和金好商議然後共同設計的,而她只想表達她最愛的東西,若是如此,裝置最好略加解釋,以免觀眾當那是個Hello Kitty的特別裝置展覽室。筆者不想對參與社區藝術的藝術工作者太嚴苛,因為搞社區藝術要多方平衡,難度極高,加上本地社區藝術發展仍處萌芽階段,很多詞彙方法仍在探索中。藝術工作者願意走進社群,是值得稱許的。

 

持續、發展、跟進

 

搞社區藝術最大的挑戰是,當所有活動完結後,會出現一個基本問題:「之後怎樣?」社區藝術講求實際效益,一輪亢奮後是否一切如舊?弱勢社群依然貧弱,短短光輝或許令他/她們曾經短暫的興奮,但最後貧窮還是貧窮、弱勢繼續弱勢。社區藝術不是K仔派對,只是尋求短暫的道德亢奮。

 

《活在西九》對居民最具體的效益是,展覽收入將用作翻新舊樓之用。但更廣泛的意義在於它能牽動社群,居民街坊、傳媒以至公眾的廣泛參與,加強對弱勢社群的認知和支援(筆者也認識一些人,因為這展覽計劃加入義工服務),同時引起有關社區文化活動的討論,在西九文化區之外,建立不同文化議題。當社會不同的組織和社群,因應自己的生活空間的文化特色和需要,紛紛主動地作出呼應和訴求時,我們將會出現一個公眾廣泛參與的多元豐盛文化生活,一股源自民間、有強烈社會意識和地區觸覺的文化動力可為本地文化發展帶來新活力。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活在西九》
主辦單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日期:2007年3月3日至4月1日
地點:深水埗桂林街115-1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