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振威
2013 / 11 / 12 |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 | |
香港管弦樂團(下稱「港樂」)重金禮聘美國指揮大師馬捷爾(Lorin Maazel)訪港,作出為期兩星期的馬捷爾系列(Lorin Maazel Fest) ,由指導學生演出的教育活動到《無言的指環》,最後以《戰爭安魂曲》作結。這次馬捷爾系列,確實為香港的音樂界帶來不少迴響。
是次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戰爭安魂曲》演出陣容龐大,由香港管弦樂團合唱團112人加上客席合唱團學士合唱團69人合共181人的混聲合唱團,加上派出51人的香港兒童合唱團,以及邀得12位特約樂手過百人的香港管弦樂團,再算上三位獨唱家與三位指揮——馬捷爾、指揮室樂團的英國指揮奧利弗(Aidan Oliver)、指揮兒童合唱團的霍嘉敏——全場超過三百人的合力演出,是香港管弦樂團少見的大陣仗。
男聲甫開聲就聽得見堅強有力的成熟聲音,在〈震怒之日〉那莊嚴而有力量的演唱令人印象深刻,只是男高音稍嫌斯文。男聲們出色的咬字也讓音樂更具表現力。合唱團在人數上女高音有著絕對優勢,但聲部平衡上未見特別失衡,可是相比之下女聲較為失色,普遍來說聲音稍見稚嫩,特別是人數最少的女低音,未能以較厚重的音色表達這部相對陰沉的作品。在〈奉獻曲〉中力度較弱的地方,聲音略嫌空洞,也失去了應有的張力——相比之下男聲就有更佳操控,實在美中不足。然而,合唱團總體來說能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這個音響上乏善可陳的場地,仍能清楚讓觀眾清楚聽見音樂的各種細節,且大部份時間能與樂隊抗衡(最後的〈安所經〉才失守),儘管音樂廳近期曾作出音效上的微調,也不得不說港樂合唱團的朱俊熹與學士的黃日珩實在教導有方。
原訂的三位獨唱者除女高音古絲塔森(Nancy Gustafson)之外,兩位男聲獨唱最終未能成行,臨時由男高音羅賓遜(Timothy Robinson)及麥基(Michael Anthony McGee)代替。與混聲合唱團同屬一組的古絲塔森站在音樂廳管風琴演奏席之處演唱,居高臨下。她的聲音宏大,音色豐滿,只是造句略嫌太短,頻密的呼吸令旋律線條未能好好連貫。
兩位臨時拉扶的歌唱家與室樂團屬另一組。再度與港樂合作的羅賓遜,從那投入的肢體語言與大部份時間毋須看讀,可見他對此作品滾瓜爛熟。他的聲音有著典型英國男高音的精緻幼細,可是每到高音樂句均十分勉強,令人失望,不過〈羔羊經〉最後一句「Dona nobis pacem」以假聲漂亮地完結,卻是扳回不少分數。麥基從履歷上看算是馬捷爾愛將,曾在2011年為馬捷爾歌劇《1984》擔任主角可見一斑。他的演出算中規中矩,然而不時猶如「含欖核」地唱出的母音,影響露字,實不可取。
童聲合唱屬樂曲中的第三組演唱者,依作曲家指示須放在與舞台遠離的地方,結果香港兒童合唱團一眾小歌手在音樂廳外的走廊演唱,演唱時開門,由霍嘉敏指揮及黃健羭以小型管風琴伴奏。這樣的安排效果令人驚喜,讓香兒的出色演唱完全表達出一種天使之音的感覺。若硬要挑剔的是聲音的融和度可以有更佳表現,個別時候稍嫌高低聲部之間的音色未能完全統一,否則可稱完美。
在馬捷爾與奧利弗帶領下的港樂再次展現大將之風。奧利弗與多位眾首席組成的室樂團在舞台後方自成一角,為兩位男歌手伴奏。奧利弗的指揮精準而富有激情,與馬捷爾形成強烈對比,一眾首席也表現一流,〈奉獻經〉伴隨兩位男聲與童聲合唱神經質的交錯並置,效果出色。馬捷爾的音樂風格本來就屬冷靜(這也是筆者一直對馬捷爾的錄音興趣不大的原因),他的《戰爭安魂曲》繼續「讓音樂自己說話」,簡單地讓指揮動作帶著音樂一直流動,沒有多餘的處理,也沒有呼天搶地,反而這個冷眼旁觀的閱讀,也能讓布烈頓音樂的力量流露出來,這實有賴樂手與歌手的自發與投入。樂團因舞台的安排未能使用台階,全部樂手均在台面仍無礙木管及銅管樂手的的聲音傳送,也許音樂廳確有改良?〈聖哉經〉之中樂團表現尤其出色,恰當地表達「歡呼之聲響徹雲霄」的意象。港樂的銅管自前一星期的《無言的指環》再次令人眼前一亮,〈震怒之日〉堅定與充滿力量的演奏令人震憾。
總體來說,是次《戰爭安魂曲》是雖有美中不足之處,還是一次能讓觀眾滿足的誠意演出。提到誠意,不得不提一件小插曲:在樂團一直未在宣傳提及的時候,預早一天上載的場刊卻表示是次演出為《戰爭安魂曲》為香港首演,有資深樂迷在網上立即澄清:樂團早於1982年4月在倫敦巴赫合唱團訪港音樂會中作香港首演,而周凡夫為樂團三十周年所撰團史《愛與音樂同行》也有記載。樂團也從善如流,當天已更新場刊網上版,而音樂會當天也夾附更正啟事致歉,並向有關樂迷致謝,足見誠意。只是與此同時,當所有演出者均刊載簡介,獨遺下奧利弗一人只具名字,實又一美中不足。
討論作品:香港管弦樂團《戰爭安魂曲》
評論場次:2013年11月7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