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構到破壞到漫罵:我看艾未未倫敦展

作者:林龍傑

發表日期:2015 / 11 / 21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Tum Tum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流派/學派/風格/類型評論 / 自選藝評

 

前幾天在倫敦,剛巧沒有什麼大型展覧,最大型算是皇家美術學院的艾未未展了,於是去了看。老實説,這是我第一次仔細實在地看艾的作品,之前大都是在媒體上看過,看完後雖然對艾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觀,但也認識他多了一點。看完整個展覽,給我最強烈的感覺是:沒有中國就沒有艾未未,艾未未展清楚的呈現艾從以解構中國到漫罵中國來套現的歷程。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都以販賣中國的落後、貧窮及封建在國際打響名堂,其實艾用的手法如出一轍,又或者這才是西方要的「中國藝術」,艾未未展十分成功地向英國人宣揚了中國的不文明、腐敗與監控人民,但藝術性?似乎連艾本人亦不大理會。

 

展覧入口大大的寫著「艾未未」三個字,連展覧名字也沒有,是回顧展嗎?還是有主題?似乎連策展人也對艾的作品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索性以「艾未未」作生招牌罷了,反正慕名而來的觀眾其實是看中國有多「差」(有如我們看北韓的旅遊節目),這一點「艾未未」這品牌一定不會令人失望。


展覽的頭兩間展廳以艾較早期的作品為主,主要是解構中國傳統設計,這類創作在十多年前在設計界十分流行,本地設計師劉小康亦有不少同類作品,個人覺得絶對比艾的胡亂拼湊好。這些作品最令我不滿的是其手工,中國家具很著重手工,但艾在這展覧所展示的作品的品質都如山寨貨,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家」的確是不負責任。

 

跟著是有關汶川地震的作品,配合了相片及影片的介紹,絶對是汶川地震的懶人包。兩旁是寫滿遇害小孩名字的紙,這作品其實很多藝評也批評過,個人認為這展覽在這裡開始進入嘩眾取寵的氛圍。假如艾是想紀念這些遇難的兒童,何不將他們的名字寫在石上、木上或者畫在畫上?隨便的用打印機印出來實在不敬之餘,亦反映出艾「創作」只求有noise,過程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跟著當然還有他著名的七彩漢壺及破壞漢壺的照片,看著中國歷史(漢代的藝術品)給他胡亂破壞塗鴉,令人想到文革為破壞而破壞,將知識份子裝扮成「牛鬼蛇神」的黑暗年代(而艾正是在那年代成長)。

 

接下來是小型作品,用玉雕成的性玩具(肛塞)明顯是在侮辱及咒罵中國傳統,加上滿牆舉著中指的手圖案(牆紙),說艾不是一個超齡的憤青也難以服眾。

 

最後是代表他被收禁時的作品,六個大鐡箱內放著他被收禁時房內的情況,問題是箱內的(看似)蠟像都很粗製濫造,絶對不比國內的蠟像院質素好多少,而且所有東西不合比例,人太大家具太小等,也不明白為何將蠟像造得這麼小。在每個展廳都有文字說明作品的「背景」,而這些「背景」當然是控訴中國政府,在這間展廳寫著的全是艾怎樣被迫害。這六個鐡箱的用途有點像一本書的插畫,只是豐富及圖像化文字想說的內容,作品造得好與不好根本不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艾未未被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邀請授課三年,最近開課,他竟然不談自由人權,亦只挑選十六名學生教授。更詭異的是在約一百名報名上他課的學生當中,他竞然完全篩選掉藝術學生,選的學生全部是「媒體、時尚、電影、設計和攝影等領域」,令人懷疑艾是否自知不夠藝術的知識去教藝術學生。

 

整個展覧清楚展示了艾不同時期作品,從解構傳統文化(家具),到揭發中國社會的不公(汶川地震作品),到破壞中國文化(漢壺),到漫罵中國(牆紙、玉性玩具),再到「被中國迫害」作品,看畢展覧後不難發現「艾未未」的「藝術事業」是完全依附著「中國」而存在。看完這個展覽我發現,沒有中國艾未未什麼也不是,原來「艾未未」正是這展覽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