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之望聞問切:中樂團 X 一舖清唱

作者:Wendy Wo

發表日期:2015 / 05 / 27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立場新聞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跨媒介藝術的嘗試 / 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自選藝評

 

數年前修讀一課叫綜合藝術(integrated arts)的文憑課程,認識了不同藝術形式如舞蹈、音樂、視覺藝術、劇場等,並從創作概念開始把多於一項的藝術形式結合,而提昇單一藝術的欣賞層次。早前,看過一齣幕後班底有編舞家伍宇烈、無伴奏先驅趙伯承(兩位都是課程客席講師)、台上有中樂團和一舖清唱的演出——那好歹也可從綜合藝術的角度檢視創作成果。

 

【望】

 

這場名為〈中藥還需中樂醫〉,先來一劑【食字】,想必是創作人的心思,以幽默的步調介定這場製作。它為香港中樂團第三十八樂季音樂會,與一舖清唱合辦,一方面以中樂和無伴奏合唱兩種形式的結合,另一方面加注形體舞蹈元素;然而,它的目標對象為何?綜合藝術猶如商品CROSSOVER,實際用途就是擴大彼此客源(觀眾群);有幾幕一舖清唱如數白欖般介紹吹、打、彈、撥部門,當晚的選曲以我這個中樂門外漢也知道是經典——這點似乎是要吸引無伴奏或普羅觀眾認識中樂,以中藥的屬性與療效比喻中樂。唯當晚所見,觀眾群以中樂團為主、一舖清唱為輔(膚淺地以中樂和無伴奏的發展期而大概分辨觀眾年齡層也不為過),內容上卻還只在介紹中樂就稍稍捉錯用神了。

 

【聞】

 

在觀眾入席期間,一舖清唱四位歌者穿著與音樂廳觀眾席的綠絲絨椅子相同質料的西裝,混入人群,開場後再來一劑【互動】便「滾」上台——的而且確是橫着身滾動上台,因為音樂廳的舞台並無階梯,加上伍宇烈的設計,歌者們又怎不會In unison?但不知是四人經常平均分佈台前而沒多大變化還是,動作有點刻意,肢體動作竟影響了筆者欣賞歌唱演出。窒礙欣賞一舖清唱(還是窒礙欣賞中樂團)的還不只一處:演奏廳的結構專為產生聲音廻響,歌者則用米高風力圖凸顯歌聲,演奏澎湃時往往出現鬥大聲,耳朵活受罪,抹殺了綜合藝術的條件——提昇欣賞價值。反之,筆者最為喜歡的兩幕都不是一舖和中樂同時演奏/唱的:一幕是一舖清唱在觀眾席的正上前方(風琴之下)來回走動,像在藥園中尋覓珍草,配合中樂團當時演奏伍卓賢新創作的〈百子櫃〉;另一幕是一舖四子與樂團一眾樂師唱歌,樂師通常拿著各自樂器調音,卻鮮見他們如合唱團般唱起Scale來,多得一舖的鬼馬,令早前是非濃罩的中樂團展現輕鬆、活潑的一面(不過花上整曲的時間在台上Selfie又似乎多了點)。

 

【問】

 

話說回來,無伴奏的精粹是一劑【模彷】,以人聲模彷不同種類如樂器、節奏或非人類的聲音,或再配合歌聲合演,所以筆者好奇當有二胡同場,人聲為何還要模彷二胡?剛才說過,中樂演奏時,唱歌只會鬥大聲,人聲模彷樂器又不是最理想,從綜合藝術的角度,應該如何「融合」?直至差不多完場前,嗩吶與人聲同演馬匹嘶鳴呈現〈賽馬〉,並聲演電子樂器的Beat為中樂襯底,令筆者茅塞頓開,那就是綜合藝術的昇華。

 

【切】

 

至於如何從這點伸延,貫徹整個兩小時的演出?唯有開一劑【等】。引用編劇細琢的對白其中一句:中樂演奏要等,中藥都係要等!心急你就唔好食嘛,食得你就預咗等。當堂見效的未必理想,身為觀眾的我期待創作團隊繼續嘗試,譬如把好觀眾群的脈,訂一劑令欣賞層次昇華的方,達至唱與奏平衡,令中樂與無伴奏兩種音樂在當代語境下發揮「樂」效。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中藥還需中樂醫》